3种粘接剂对龋坏内层牙本质粘接强度的研究

2006-10-26 17:10  来源:口腔临床杂志
作者:闫晶 赵信义 阅读量:2086

[摘要]  目的:比较3种粘接剂对正常和龋坏内层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方法:18颗近中牙合面中龋人类离体磨牙,在龋检液监控下用慢机去龋,在远中牙合面健康牙本质上制备相同深度窝洞作为对照组。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粘接剂(Prime&BondNT、AdperPrompt、Contax)粘接,然后复合树脂(ChrismaA2)充填。制备琨于测试微拉伸粘牙合强度的条状试件,在拉力试验机上测定粘接强度.扫描电镜观察断裂模式。结果:3种粘接剂对龋坏内层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分别为:Prime&BondNT(16.26±4.73Mpa,20.36±10.18Mpa);AdperPrompt(20.19±4.04Mpa,23.01±7.34Mpa);Contax(27.73±8.82Mpa,26.32±8.26Mpa).试件断裂以混合破坏为主。结论:3种粘接剂龋坏内层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与正常牙本质无显著差异。

    复合树脂粘接修复是临床广泛应用的牙齿缺损修复技术,其中粘接剂对牙本质的粘接是粘接修复的薄弱环节,也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是,以往许多对牙本质粘接的研究是以健康的牙本质为研究对象,而在I临床修复过程中这种牙本质不具有代表性。临床治疗中经常需要对龋坏牙本质进行粘接,而龋坏牙本质的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与正常牙本质有所不同,因此对龋坏牙本质进行粘接研究临床意义更大。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研究所用粘接剂为:Prime&BondNT(Dentsply,USA.)为全酸蚀型粘接剂,AdperPrompt(3ME S P E,U S A)和C O n(axDMG,Germany)为自酸蚀型粘接剂。所用复合树脂为Chrisma(Kulzer,Germany)(A2色)。

         收集近中牙合面中龋人类离体磨牙18颗并贮存于4C的5ml/L叠氮钠溶液中,并在拔除后1个月内使用。

1.2方法
    先磨去牙冠周围的釉质,用挖匙去除窝洞内坏死组织,冲洗吹干,龋洞内滴入龋齿检知液(CariesMarker,VOCO),10s后用水冲洗,用慢速球钻流水冷却下磨除被检知液着色的龋坏外层牙本质,再滴入检知液染色,球钻去龋,重复操作直至质硬无检知液着色为止。然后用球钻磨切面远中健康牙本质至龋洞深度,作为正常对照组。

    18颗牙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3种粘接剂粘接龋洞组和对照组(表1),然后充填复合树脂,分层固化,5min后将牙齿贮存于37℃生理盐水中。

    24h后,流水下用低速切割机分别沿近远中向及颊舌向将牙齿切割成lmm一1mm一8mm的条形试件(垂直于界面),试件的粘接界面是边长为lmm的正方形。取粘接界面为龋坏内层和正常牙本质的试件各2—4个作为实验试件,用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边长并计算截面积(illnl2)。

1.3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
    在万能材料实验机(日本岛津,传感器500N,预载荷5N)上测试试件拉伸断裂时的最大载荷(N),拉伸速度为1mm/min。拉伸粘接强度—最大载荷/试件截面积,最后用SPSS软件对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1.4断裂模式观察
    先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试件破坏的断面,并对粘接破坏模式归类。粘接破坏模式分为4种:(1)界面破坏,即断裂发生于粘接剂与牙本质或复合树脂界面,包括粘接剂内聚的破坏;(2)混合破坏,即部分为界面破坏,部分为牙本质或树脂破坏;(3)牙本质破坏,即破坏发生在牙本质内;(4)复合树脂破坏,即破坏发生在复合树脂内。然后试件牙本质断端干燥喷金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2结果
2.1微拉伸粘接强度
    三种粘接剂对正常及龋坏内层牙本质的微拉伸粘接强度见表2。龋坏内层牙本质的平均粘接强度与正常牙本质无显著差异,Contax平均粘接强度最高,Prime&BondNT平均粘接强度最低。

2.2粘接破坏模式
    试件破坏模式分型见表3。扫描电镜观察未见到单纯的界面破坏,绝大多数为混合破坏(图2,图3),随着粘接强度增高,复合树脂内聚破坏和龋坏内层牙本质内聚破坏增多。对于粘接剂Contax,正常牙本质断裂在复合树脂表面比例较大,断面包括少量的牙本质;龋坏内层牙本质断裂在粘接剂与龋坏内层牙本质之间比例较大。对于粘接剂Prime&BondNT,正常和龋坏内层牙本质断裂在复合树脂与粘接剂之间比例较大。对于粘接剂AdperPrompt,正常和龋坏内层牙本质断裂在粘接剂内比例较大。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