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下腭裂的诊断及治疗

2018-10-24 14:10  来源: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史佳虹 鲁勇 阅读量:16738

    黏膜下腭裂(submucous cleft palate,SMCP)又称为腭隐裂,是腭裂分类的一种,其特点为腭部的口腔与鼻腔侧黏膜完整而肌肉附着异常。SMCP的发病率为0.02%~0.08%。鉴于SMCP的发病率较低,再加上SMCP的肌肉组织的缺损常被完整的黏膜所掩盖,临床上很多非专科医生并不了解该类型的腭裂。之前的研究表明,SMCP患者确诊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在4~5岁之间,并且其术后语音效果不如腭裂的其他类型,不能排除手术年龄延迟对术后语音效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SMCP加强重视,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本文就SMCP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类、诊断及治疗计划等方面内容作一综述。

    1. 病理/病因

    有学者推测,腭部的正常发育与腭胚间充质(embryonic palatal nesenchyme,EPM)细胞及上皮细胞有重要联系,外界因素可诱导腭突间充质细胞过度增殖,口腔表面上皮细胞凋亡减少,腭突不能正常抬升和融合,导致腭裂的发生。Cohen等的研究表明,EPM细胞的发育障碍会导致硬腭后部骨组织发育障碍,形成骨缺损,腭部肌肉无法在正常位置附着并在中线处融合。Stal和Hicks对SMCP患者的软腭肌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其存在肌肉萎缩及发育不全和纤维沉积的现象,这也可以解释临床检查所见SMCP患者的软腭肌肉薄弱、活动性差的现象。SMCP与其他类型唇腭裂一样,其病因可能为遗传因素所致,也可能是环境因素所致。各种致畸因素可通过影响腭突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影响腭部正常发育。

    Reiter等通过对103名SMCP患者进行暴露因素的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其中28.2%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与正常大样本对照组的吸烟率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抽烟可能是SMCP的环境致病因素之一。除此之外,Funato等通过研究T-box转录因子(T-box transcriptional factor,Tbx)1-/-小鼠模型发现,Tbx1失活会导致上皮细胞黏附分离障碍及间叶细胞发育障碍,进而导致了不完全性腭裂及SMCP的发生。综上,SMCP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所致的先天性的颌面部畸形。

    2. 临床表现

    1954年,Calnan提出了SMCP的三联征,即两侧悬雍垂分叉、硬腭后缘V形骨质缺损、软腭肌肉中线不连续呈透亮影。Archer等认为,悬雍垂裂是一种微小形式的腭裂,是SMCP的重要标志。曾有学者报道,SMCP患者悬雍垂裂出现的比率为65%,在Shprintzen等通过鼻咽纤维镜确诊的25位SMCP患者中,92%存在悬雍垂裂。由于SMCP的肌肉组织缺损常被完整的黏膜掩盖,骨质缺损又在硬腭后缘,临床上常常出现漏诊的现象。由此可见,悬雍垂裂的诊断最为直观,因此悬雍垂裂应被常规用于筛查SMCP,从而有助于其早期诊断及治疗。

    SMCP存在着腭部肌肉发育不良的现象,主要为腭帆提肌未在中线处融合,而附着在硬腭后缘,但并不是每个SMCP患者都会存在软腭肌肉中线不连续、呈透亮影的表现。Ominato等的研究表明,SMCP典型三联征的出现率为73.8%,腭咽闭合不全是SMCP除了典型的三联征之外最为主要的特征,SMCP的患者在任何年龄阶段可表现为无症状,也可因口腔与鼻腔不能完全封闭而导致语音障碍、语音不清或鼻音过重等一系列症状。早期也可因鼻腔反流,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除此之外,中耳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这主要是由软腭肌肉异常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中耳炎进一步发展则会引起传导性的听力问题。

    Ha等分析了92名SMCP患者后发现,其中8%的患者无症状,67%的患者存在语音障碍,47%的患者存在听力障碍。SMCP可以作为独立的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以为综合征的表现之一,例如腭-心-面综合征(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VCFS)。有学者在对VCFS的研究中发现,70%的VCFS患者存在腭部发育异常,但是其中仅有不到20%的患者伴随显性的腭裂症状,更为常见的是SMCP或者隐匿性SMCP。因此对于罹患综合征的患者来说,要做到仔细检查,以防遗漏SMCP的诊断,延误后期治疗。

    3. 诊断

    对SMCP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的临床症状有:三联征,腭咽闭合不全所致的语音障碍、喂食反流、高鼻音,咽鼓管障碍等所致中耳炎等;除此还可以通过辅助检查提高检出率。通过鼻内窥镜可以检查SMCP患者鼻腔侧软腭中央的形态,软腭中央凹陷或平坦被认为是腭垂部肌肉发育不良的表现。电视透视检查能够实时观察腭咽运动。但是,无论是鼻咽纤维镜还是电视透视检查,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均是不合适的。

    儿童多在2岁前开始学习语言,目前大部分的SMCP患者是由于高鼻音、语音不清等症状就诊,大约在2岁半时才能够进行充分的语音评估,有研究则表明,语音习惯大多在3岁前已经养成,后期较难纠正,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无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来提高SMCP的早期诊断率。Perry等指出,腭咽闭合功能与腭咽肌环的完整性密切相关,其中腭帆提肌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使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观察腭帆提肌的完整性及附着位置,进而确定是否需要手术。

    4. 分类

    Mori等根据硬腭后缘的骨质缺损将SMCP分为3类,第一类为后鼻嵴缺失所导致的硬腭后缘小的V型骨质缺损,第三类为硬腭后缘的骨缺损一直延伸至切牙孔,两者之间即为第二类;并使用三维重建腭部骨的方式,观察了23位患者硬腭后缘骨质缺损类型后发现,悬雍垂裂的程度及腭咽闭合不全的程度与骨质缺损类型无相关性,并不能使用骨质缺损程度作为SMCP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但是Ren等发现,骨缺损中的犁骨发育障碍可能与SMCP患者的上颌骨发育障碍有关。SMCP患者的骨缺损情况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除了硬腭后缘骨质缺损的分类,学者们还对SMCP其他相关解剖学异常进行了评价分类。Sommerlad等对三联征的每项指标进行了评分评价。每一项从正常到严重为0~3分,综合每个特征的评分,SMCP总评分为1~9分,试图阐明SMCP的解剖学的异常程度与术前术后语音效果之间的关系。1~3分为隐匿性SMCP,3~9分为典型SMCP。研究结果表明,评分的高低与术前重鼻音等症状无相关性,但对于手术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评分高(大于4分)的,其腭成形术的术后语音效果越好,而评分越低者,即越接近隐匿性SMCP,其腭成形术的术后效果越差,并且很可能需要二次手术——咽成形手术来纠正腭咽闭合不全。

    Smyth在Sommerlad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SMCP患者的解剖学异常,同样根据三联征中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评分及分类,总分为0~20分。根据总评分结果,1~6分为Ⅰ型SMCP,7~12分为Ⅱ型SMCP,13~20分为Ⅲ型SMCP。尹恒等按照是否伴发唇裂以及伴发唇裂的类型将SMCP患者分为3类:单纯SMCP、SMCP伴发单侧唇裂、SMCP伴发双侧唇裂。

    5. 手术时机与治疗

    Park等比较了手术治疗的53位SMCP患者和285位不完全性腭裂的术后疗效,其中SMCP患者手术年龄平均为(3.9±1.9)岁,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手术年龄平均为(1.3±0.9)岁,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语音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不能排除手术年龄对术后语音效果的影响。

    对于腭裂的患者,学者们普遍认为,在语言学习前进行手术治疗将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发音,而对于SMCP的手术年龄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保守,对于畸形不明显的患者第一步应接受语音治疗,也有学者发现手术年龄会影响预后,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尹恒等对276例SMCP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后发现,仅有54.71%(151/276)的患者有确切的腭咽闭合不全症状,需要手术治疗,34.78%(96/276)患者的腭咽功能良好,不需要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SMCP患者是否需要早期手术,尚缺乏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对于那些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的SMCP患者来说,还存在治疗时间晚于其他类型腭裂患者,语音治疗效果欠佳的问题。

    Smyth试图通过分析解剖学异常与临床症状、术后语音效果的关系,将其作为指导手术治疗的依据,他认为应对SMCP患者进行语音评估,如果确定其存在腭咽闭合不全症状,则行手术治疗,由于充分的语音评估多在2岁半以后才能进行,所以其纳入研究的51例SMCP患者的手术年龄平均在4岁左右。Smyth通过对SMCP患者术后效果回顾性分析发现Ⅱ型或Ⅲ型SMCP常伴随两侧软腭肌肉的分离以及肌环不完整,行腭帆提肌重建腭成形术术后效果良好;而对于Ⅰ型SMCP主张行辅助检查,判断是否有腭帆提肌止点前徙异常,若有则行腭成形术,若无,则行咽成形术。

    治疗SMCP的常用手术方法有:切开拉拢缝合法、兰氏法、咽瓣转移术、括约肌咽成形术、腭后退术、软腭成形术(腭帆提肌吊带重建术)、软腭反向双Z瓣术,以及结合上述2种或2种以上术式的手术方法。

    6. 小结

    SMCP尤其是隐匿性SMCP在出现腭咽闭合不全等症状前,容易漏诊,一旦发现相关症状中的任意一个,都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基于解剖学异常的评分系统仅能作为手术效果的预测指标,与术前症状的严重性无相关性。SMCP的治疗流程对于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借鉴。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