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odent后牙邻面成形系统的临床应用

2014-5-22 17:05  来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雍颹 张润荃 阅读量:3518

【摘要】  目的 建立后牙邻面成形系统的临床评价体系,并用其评价Palodent和环周成形系统对后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1个邻面洞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充填时分别采用Palodent和环周成形系统。单个牙充填者79个,成对牙充填者22个。由同一名主治医师完成所有邻面洞的充填工作。由临床医师在充填后即刻用探针检查充填体悬突情况,在备洞后、充填后即刻和术后1周复查时用牙线检查邻接触区恢复情况;由患者在术后即刻和1周复查时填写问卷,了解食物嵌塞、术中舒适度和患牙挤胀感等情况。取充填侧的半口模型,在2名主治医师统一模型评价标准后,由其中1人为所有模型评分。结果 建立了一套由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模型评价组成的评价体系,共计9项指标。应用该体系评价Palodent和环周成形系统,发现2组在问卷调查指标和悬突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但Palodent成形系统能使后牙邻面洞树脂充填时获得更紧密的邻接触关系。对成对后牙邻面洞进行充填时,Palodent成形系统的边缘嵴成形效果优于环周成形系统。结论 对成对后牙的邻面洞进行充填时,Palodent成形系统优于环周成形系统。  

【关键词】  后牙邻面成形系统 树脂充填 邻接触

  近年来粘接修复材料在后牙充填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树脂充填后邻面形态的修整较为困难,这就对后牙邻面成形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想的后牙邻面成形系统应满足以下条件:避免悬突,正确恢复邻面接触区,确保良好的边缘嵴形态,避免充填后的食物嵌塞。现在有2种后牙邻面成形系统,即环周成形系统和分段式成形系统。环周成形系统在国内应用最广,但存在邻面形态和接触区恢复欠佳等缺点。美国登士柏公司生产的Palodent成形系统是分段式成形系统的典型代表。该系统由Alvin Meyer博士在1956年发明,目前已被美国多数牙科大学使用。
 
  与环周成形系统相比,由于成形片形状、固位原理和分牙方式不同,Palodent成形系统在补偿成形片厚度、形成良好的后牙邻面形态方面更有优势,但充填过程仍会对牙周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充填后邻接触点恢复得好坏也直接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1-2]。目前对后牙邻面成形系统的研究多为体外研究[3-4],但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和食物嵌塞等问题在体外研究中无法了解。Peumans等[5]在牙列模型上进行研究,发现Palodent成形系统较环周成形系统能获得更紧密的邻接触关系。目前对2种成形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少,这可能与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有关。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后牙邻面成形系统的临床评价体系,并应用该体系比较Palodent和环周成形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组
 
     选择需行树脂充填的后牙邻面洞为研究对象,要求充填牙的牙周组织基本正常,窝洞位于龈上。按需同时充填的牙数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个牙的充填,要求充填牙与邻牙的接触关系正常,邻牙无倾斜、移位及不良修复体;另一类是成对牙的充填,即2个相邻后牙的相邻牙面有邻面洞需要同时充填的,同样要求这2个牙的位置正常、无倾斜和移位。选择研究对象时排除第一前磨牙的近中邻面洞和无邻牙的邻面洞。按简单随机法将符合条件的101个邻面洞分别纳入试验组(采用Palodent成形系统充填)和对照组(采用环周成形系统充填)。试验组邻面洞53个,对照组48个;单个牙充填者79个,其中试验组41个,对照组38个;成对牙充填者11对,22个洞,其中试验组12个,对照组10个。
 
  1.2  试验步骤
 
  请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同一名主治医师完成所有邻面洞的充填工作。所有病例在充填术中均采用橡皮障隔湿,SE Bond自酸蚀粘接系统(日本可乐丽公司)处理洞壁,流动树脂(3M公司,美国)洞衬,FiltekP60树脂(3M公司,美国)分层充填。
 
  试验组充填时采用Palodent成形系统(美国登士柏公司),对照组采用国产环周成形系统(上海齿科器械厂)。充填术后即刻用探针检查充填体有无悬突产生,并请患者填写问卷,了解充填术中舒适度和患牙挤胀感情况。术后1周复查,再请患者填写问卷,了解1周内患牙食物嵌塞和挤胀感的发生情况。充填术后即刻用聚醚取充填侧的半口印模,超硬石膏灌制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在备洞后、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复查时用牙线检查邻接触区恢复情况。
 
  悬突和接触点的临床评定由充填医师完成。在充填后即刻检查时不能做到盲法评价,但充填术后1周复查时患者的病例上只有随机编号,可以做到盲法评价。
 
  在所有临床资料收集结束后,由2名主治医师统一模型评价标准。随机抽取20个模型,按盲法为模型评分,计算2人评分的Kappa值,要求Kappa值高于0.41,即达到中度以上可信标准;其中1人时隔1个月后重新评价这20个模型,计算评价者自身前后Kappa值,要求Kappa值高于0.41。统一标准后,由该医师为所有模型打分。
 
  1.3  评价指标
 
  1.3.1  问卷调查的评价指标  食物嵌塞指数:1级为无食物嵌塞;2级为偶有纤维类食物嵌塞;3级为经常性地纤维类食物嵌塞;4级为任何食物均发生嵌塞。充填术中舒适度指数:1级为无任何不适感;2级为有轻微不适感;3级为有明显不适感;4级为非常难受。邻接触松紧度指数(即患牙挤胀感情况):1级为无挤胀感;2级有轻微挤胀感;3级有明显挤胀感。
 
  1.3.2  临床检查的评价指标  悬突:1级为无悬突;2级为有悬突。邻接触点恢复指数:1级为未恢复接触点,牙线通过时毫无阻力;2级为有轻微接触,牙线通过时稍有阻力;3级为有适度接触,牙线通过时有较明显的阻力;4级为接触点过紧,牙线不能通过[6]。其中以3级为最佳。
 
  1.3.3  模型评价指标  模型评价包括边缘嵴、外展隙和邻面形态,以及模型总评4项指标。边缘嵴形态:1级为连续性好,厚度合适,形成外展隙;2级为连续性尚可,有一定厚度,未形成外展隙;3级为连续性差,厚度不足,有台阶或易碎薄边。外展隙形态:1级为外展隙合适;2级为边缘嵴呈线状接触,外展隙过小;3级为外展隙过大[7](见图1上)。邻面形态:1级为三角间隙适度,邻面外形正常,接触区大小适中,位于牙冠的1/3;2级为三角间隙过小,邻面凸度过大,接触区过大;3级为三角间隙过大,邻面外形过于平直,接触区过小[7](见图1下)。模型总评:上述3项指标评分均为1级者记为1级;上述3项指标评分不都是1级者记为2级。
 
  1.4  统计学分析
 
  将各项数据汇总,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名医师对20个模型进行评价,各项指标的Kappa值均超过0.41,达到中度以上可信度;对全部模型进行评价的医师,其自身前后的Kappa值超过0.61,达到高度可信度。
 
  2.1  单个牙的邻面洞充填
 
  单个牙邻面洞充填后,问卷调查各指标记为1级的比例见表1。经卡方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术中舒适度、术后食物嵌塞、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邻接触松紧度1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检查中,试验组悬突发生率为9.8%(4/41),对照组为5.3%(2/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邻接触点恢复指数检查时,2组均没有4级即接触点过紧发生。将备洞后、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的邻接触点恢复指数分别设为C0、C1和C2。经卡方检验,C1和C2均与C0密切相关(P<0.01),且试验组和对照组间C0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P<0.01)。为排除洞形大小因素对试验的影响,分别计算C2、C1、C0间的差值(包括C2-C0、C1-C0、C2-C1),再作组间比较。C2-C0、C1-C0、C2-C1的值大于0的比例及组间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试验组1周后的邻接触点恢复指数趋于增大。模型评价各指标评为1级的比例见表3。经卡方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1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成对牙的邻面洞充填
 
  成对牙的邻面洞充填后,问卷调查各指标记为1级的比例见表4。经卡方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1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检查,2组均无悬突发生,术后即刻(C1)和术后1周的邻接触点恢复指数(C2)均未出现1级和4级。经卡方检验,成对牙充填中备洞后邻接触点恢复指数(C0)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2组术后1周、术后即刻和备洞后邻接触点恢复指数的差值及组间比较见表5。由表5可见,试验组术后1周的邻接触点恢复指数趋于增大,但2组间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经卡方检验,P>0.05)。模型评价各指标评为1级的比例见表6。经卡方检验,试验组边缘嵴和模型总评2项指标的1级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