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例牙冠折裂的临床分析

2014-6-12 15:06  来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赵晶帆 谢红霞 阅读量:1549

【摘要】    目的 分析长期咀嚼过程中牙冠折裂的发生情况,并初步探讨冠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55颗冠折牙为研究对象,对折裂牙的患者性别、年龄、牙位、折裂位置及形态等进行分析。结果 255颗冠折牙中,1)上颌第一磨牙76颗(29.8%),下颌第一磨牙45颗(17.6%),上颌第二磨牙41颗(16.1%),下颌第二磨牙37颗(14.5%),上颌第二前磨牙32颗(12.5%),上颌第一前磨牙15颗(5.9%),下颌第二前磨牙9颗(3.5%);2)折裂位置与窝沟重叠者158颗(62.0%),发生于牙尖斜面者97颗(38.0%)。3)正常者85颗(33.3%),面形态异常者55颗(21.6%),型异常者115颗(45.1%)。结论 牙位及形态等与牙冠折裂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力是牙冠折裂的基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关键词】  牙冠折裂 力 形态

  牙冠折裂(冠折)属于临床常见症状,愈后较差。冠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外力直接撞击,咀嚼时咬到硬物,修复性治疗导致牙体硬度降低,长期咀嚼过程中力的影响等。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对长期咀嚼过程中牙体硬组织完整牙发生冠折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冠折发生的相关因素。
 
  1  材料和方法
 
  以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55颗冠折牙为研究对象,要求冠折前牙体硬组织保持完整(包括因牙面磨耗较多导致牙冠形态发生改变者);牙髓状况检查为活髓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发育及矿化正常;未做过任何治疗。对这255颗折裂牙的患者性别、年龄、牙位、折裂位置及形态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和年龄
 
  255颗冠折牙中,男性145颗(57%),女性110颗(43%),男女比例1.32∶1。年龄为18~47岁,平均年龄31岁。
 
  2.2  牙位分布
 
  255颗冠折牙中,上颌第一磨牙76颗(29.8%),下颌第一磨牙45颗(17.6%),上颌第二磨牙41颗(16.1%),下颌第二磨牙37颗(14.5%),上颌第二前磨牙32颗(12.5%),上颌第一前磨牙15颗(5.9%),下颌第二前磨牙9颗(3.5%)。
 
  2.3  折裂位置
 
  与窝沟重叠者158颗(62.0%),其中属于功能尖者120颗(47.1%),非功能尖者38颗(14.9%);发生于牙尖斜面者97颗(38.0%),其中功能尖者75颗(29.4%),非功能尖者22颗(8.6%)。
 
  2.4  形态
 
  正常者85颗(33.3%);面形态异常者55颗(21.6%);型异常者115颗(45.1%),其中深覆、反49颗(19.2%),个别牙扭转、错位66颗(25.9%)。
 
  3  讨论
 
  全牙列中前牙一般无接触,前磨牙有3点接触,磨牙有6点接触[1],所以在咀嚼过程中因力发生冠折应该只见于前磨牙和磨牙。本研究结果与此相符,255颗折裂牙均为磨牙和前磨牙。力是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当咬合负荷超出牙体所能承受之力,即对牙体造成创伤。研究表明,磨牙最大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上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一磨牙或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最大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1]。根据磨牙和前磨牙所能承受最大力的排序,长期咀嚼过程中下颌第一磨牙的冠折发生率应高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的冠折发生率应高于下颌第二磨牙;上颌前磨牙的冠折发生率应高于下颌前磨牙,且第二前磨牙的冠折发生率应高于第一前磨牙。宋光保等[2]、赵志平等[3]也提出相似论点。本研究也表明,上颌前磨牙的冠折发生率高于下颌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的冠折发生率高于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磨牙的冠折发生率高于下颌第二磨牙。但本研究同时也表明上颌第一磨牙的冠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磨牙,这与前面的推论不符,这可能与上颌第一磨牙存在薄弱环节有关。因此,力是牙体硬组织发生折裂的基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4]。
 
  咀嚼运动时,牙尖斜面和牙窝壁是力的主要承力结构,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是主要功能尖,下牙颊尖沿上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承担正常咬合时所产生的力[1]。因此功能尖上冠折的发生率应高于非功能尖。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功能尖上冠折的发生率高于非功能尖。牙齿结构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常与牙齿的点隙窝沟相重叠,这些薄弱环节不仅本身抗裂强度低,而且是牙齿承受正常力时应力集中的部位。在长期咀嚼过程中,力使窝沟底部的釉板向牙本质方向不断加深直至牙髓,最终导致牙冠折裂。所以牙齿结构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是牙冠劈裂的易感因素。这种情况以上颌磨牙最多见,其次是下颌磨牙、上颌前磨牙。第一磨牙明显多于第二磨牙。
 
  牙面典型的凸凹对应结构不仅能提高咀嚼效率,而且可分散力,减小创伤。当面形态出现异常,即牙冠表面在长期力作用下逐渐磨损,使功能尖的牙尖高度降低,斜面变平,减弱了牙尖斜面对垂直载荷的分散作用,导致应力集中;同时牙冠面硬组织强度逐渐降低,导致牙面对力的承受能力逐渐减弱,使正常力逐渐转变成创伤性力,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轻的夜磨牙患者。当型异常导致尖窝无法对位,使面承受载荷的部位及方向发生改变,一方面使牙斜面承受咬合时不应该承受的力,在这种力长期作用下,牙斜面产生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形成牙齿结构的薄弱环节。这种情况多见于个别牙扭转、错位,以下颌前磨牙多见,从而导致上牙斜面在咀嚼时长期承受异常力,产生细小裂纹,导致冠折。另一方面牙冠表面形成不均匀磨损,即牙尖在咬合接触时变得高陡锐利,这种情况尤其深覆患者更明显,其Spee′s曲线偏前,导致大部分后牙牙尖偏高,但由于其Bennett运动受限,功能尖磨耗,因此下舌尖和上颊尖会更加变高,一旦咀嚼力量不均,侧方的障碍就易使牙冠发生折裂。

【参考文献】
   [1] 皮昕. 口腔解剖生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54, 202-209. PI Xin. 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51-54, 202-209.

[2] 宋光保, 黄建生. 后牙折裂原因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00,16(8):688-689. SONG Guang-bao, HUANG Jian-sheng. Analysis of the reasonsof latter dental fracture[J]. J Practical Medicine, 2000, 16(8):688-689.

[3] 赵志平. 后牙牙体折裂417例临床分析[J]. 口腔医学, 2005, 25(6):372. ZHAO Zhi-ping. Clinical analysis of 417 posterior teeth crownfracture[J]. Stomatology, 2005, 25(6):372.

[4] 谭北旋, 夏防汛. 咬合创伤性牙病治疗的探讨[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8(4):266. TAN Bei-xuan, XIA Fang-xun. Study on treatment of traumaticdental disease[J]. J Clin Stomatol, 2002, 18(4):266.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