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桩金属烤瓷冠修复的临床研究

2007-12-17 17:12  来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刘文斌 阅读量:1099

  【摘要】 目的 对核桩金属烤瓷冠进行临床研究工作。方法 逐例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共随访172例,188颗牙。结果 因牙根折裂而拔除6颗,崩瓷3颗,冠脱落4颗,桩脱落2颗,与修复有关的牙龈炎14例,绝大部分患者对形态及颜色满意。结论 应尽量保存牙体组织,其不足部分用核桩恢复。颈部肩台预备成凹面型为宜,牙体预备在唇颊及牙 合面应保证2mm,近远中约1.5mm,舌侧约0.5mm。
  【关键词】 核桩  金属烤瓷冠  肩台

  作者自1994年开展核桩金属烤瓷冠修复,观察3年,随访172例,18 8颗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患者172例,188颗牙。男79例,女93例,年龄18~79岁。修复原因:严重龋坏1 28颗,外伤折断30颗,扭转或唇舌侧倾斜23颗,死髓牙变色伴龋坏7颗。均为单个核桩金属 烤瓷冠。牙位分布:上颌前牙101颗,双尖牙15颗;下颌前牙29颗,双尖牙37颗,磨牙6颗。 材料:核桩材料:镍铬合金,德国产;金属烤瓷冠材料:镍铬合金,VITA95瓷粉,德国产。 粘固剂:牙科用磷酸锌水门汀,上海产。

结  果

  6颗因为牙根折裂而拔除,发生于修复后6~25个月,除1例外,均和咬硬物有关。 崩瓷3颗,分别发生于修复后5、6、9个月,均为后牙,且面积不大,不太影响功能及美观, 患者否认咬硬物史,未做处理。冠脱落4颗,分别发生于修复后4、6、18、19个月,前2例主 要是固位形差,重新牙体预备,增加固位槽,修复后未再脱落;后2例有一定固位形,重新 粘固,至随访结束未见脱落。桩脱落2颗,分别发生于修复后8、12个月,认为和桩长度不够 有关,重新根管预备,增加桩长度,然后重新修复,至观察结束,未见脱落。外形:除3例 认为上前牙形态与自然牙有差异外,余均对形态表示满意。颜色:除5人认为烤瓷冠缺乏自 然牙的透明感外,均对颜色表示满意,且烤瓷冠色泽稳定,3年中未见变化。牙龈炎:14例 出现与修复体有关的牙龈炎,表现为牙龈充血、水肿和修复体颈部不密合,主要与悬突有关 。局麻下修整颈部,去除悬突,13例均明显改善;1例因颈部不密合,且修整时显露金属内 冠而重新修复。

讨  论

  1.对残余牙冠的处理及根管预备:龋坏累及牙颈部、累及整个牙冠或外伤折断于 牙颈部,可采用传统的桩冠根管预备法[1]。此时几乎无冠部牙体组织可利用;纠 正某些倾斜扭转牙,需将整个冠部截去,利用核来纠正冠长轴的方向,也用此法。但在大部 分患者,冠部尚有部分牙体组织,作者采用尽量保留的办法,以核桩恢复其不足部分。这样 保存部分牙冠,等于延长了根管长度,桩不必过分向根尖延伸也有足够固位长度,而且牙体 预备后冠固位于部分牙体上尤其是颈部,防止了根折裂现象的发生,也不易产生桩脱位。根 管预备应无倒凹、台阶及弯曲,比根管略粗,根管内桩的长度至少2倍于核的长度。
  2.牙体预备:颈缘预备决定修复体龈缘的形态,对颈部密合至关重要。常见的方式有4种:台肩型、台肩斜面型、凹面型、刀边型。文献报道台肩型常在冠边缘与台肩间出现缝隙,而凹面型或台肩斜面型较为理想[2]。作者认为凹面型既保证了烤瓷冠颈部有一定厚度,又解决了金属内冠收缩致颈部不密合的问题,而且在临床上也好操作,用尖端呈钝圆形的金钢砂钻即可磨出,在无瓷附着的舌(腭)面的牙体颈缘,可采用刀边型的预备,在传统核桩冠,颈部往往呈台肩型,应将之修整为台肩斜面型。牙体预备在唇颊及牙 合面应均匀磨去2mm,近远中约1.5mm,舌侧约0.5mm,以保证金属内冠及瓷层的厚度,为增加烤瓷冠的固位力,其轴壁于近颈部尽量平行,在部分冠短的病例,可设计固位沟槽增强固位。
  3.比色:Vita VMK系统有颜色指示表和圈形比色板,两者皆具有单独烤制的不透明层,牙本 质层和 切端的比色片。为使比色更准确,比色时应创造一中性环境[3],在自然光线下, 每次比色不超过5秒钟,以免视觉疲劳,往往第一次选色最准。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