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金属全冠及其粘接剂之成分分析

2008-6-24 17:06  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王小平 阅读量:1675

  【摘要】 目的 考察我国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口腔修复技术,并为我国口腔医学史提供一些细节资料。方法 借助目测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对江苏武进博物馆编号为0754/0046的二颗馆藏明朝人类牙齿冠部的金属全冠及其粘接剂作了初步成分分析。结果 考古分析表明,二牙系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00~1600年)遗物,均为上前牙且无牙体制备痕迹,金属全冠系锤造后焊接而成。能谱分析显示二金属冠分别含金79.33%及85.86%,含铜20.67%及14.14%,粘接剂内含锌元素。结论 我国明朝已能利用高硬度铜金合金及粘接材料修复牙体缺损,表明我国明朝已有较成熟的口腔修复技术。
  【关键词】 医史学,明朝  金属全冠  粘接剂  扫描电子显微镜

  我国的口腔修复技术渊远流长,唐朝初期的《新修本章》(亦名《唐本草》,苏敬等著,659年出版)就有用汞合金补牙的记载[1]。宋朝中期的文学家陆游在“岁晚幽兴”诗文(《陆游集》,第3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及楼钥在《攻集》(清*福建翻刻武英殿聚珍本,79卷,1780年版)中均有关于补堕齿及种牙职业者的介绍,但此期的医学专著中未见详细介绍。明朝末期的文学家陆容在《菽园杂记》(佚之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中有“吏部门前粘壁有修补门牙法”之广告记载[2,3]。由此可见,当时有些口腔修复技术在我国已很流行。1976年江苏武进县出土了带金属全冠的人类牙齿二颗,从伴随出土文物推断,系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1500~1600年)遗物。我们对其全冠及粘接材料作了初步分析,以期对当时的口腔修复技术及材料有所认识,并为我国的口腔医学发展史提供一些细节资料。

材料与方法

  1.材料:江苏武进博物馆馆藏明朝人牙二颗,编号0754/0046。二牙冠部均带有金黄色金属全冠,冠与牙体间有较多粘接材料并有突出(附图)。从突出的粘接料上刮取约米粒大小块(0.2cm×0.5cm×0.3cm,约14.65mg)待测。
  2.仪器与分析方法:使用日本日立公司S-570型扫描电镜(含能谱记录及分析系统),工作电压20kV。对金属全冠直接进行能谱分析。粘接料小块先经真空等离子溅射镀金,再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在对样本各面扫描的同时,记录样本的能谱曲线并计算出各组份的相对百分含量。

附图 武进博物馆馆藏明朝人牙及金属全冠唇面照

结果

  1.从出土牙外形判断,二牙均为上前牙。从全冠近中邻面焊接痕迹判断,冠系锤造后焊接而成,但锤造技术粗糙。唇面光滑形态稍突出,舌面多皱且未显示应有外形,龈端欠长且冠与牙体不密合(有较多粘接剂外露,附图)。冠的切端有磨损穿孔处,可能使用时间较长。因系文物,不能拆冠观察,所以不能确定弯根牙是否为中切牙及牙体有无缺损。从牙颈部观察,似未作牙体制备(附图)。
  2.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金属全冠的主要成分是黄金及少量的铜。一冠含金79.33%,铜20.67%;另一冠含金85.86%,铜14.14%。粘接剂内含锌元素,能谱分析未能显示其它成分。

讨论

  扫描电镜是一种分辨率极高且对样本无损伤的精密仪器,近代考古学研究中常用其对古遗物进行微观结构及微区成分分析[4,5]。本研究发现二全冠含金、铜的比例不一致,这可能是二冠非同一批黄金所制,也可能与当时的炼金技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00~500年)问世的《考工记》中有以“六齐”规律人工控制铜、锡、铅比例冶炼青铜的记载[6]。同时期还有人用黄金制作牙套冠及桥体的文献记载[7],经历2 000余年至明代,炼金术应是相当发达了。因此,铜可能是当时的工匠有意加入。现代理论认为,由于金—铜共晶体系形成的缘故,金铜合金溶点大大降低,但硬度及强度却大大高于纯金。因此,金铜适宜配比冶炼后可优化黄金的性能[7,8]。明代的工匠可能已领会了其中的道理,所以才有以金铜合金制作牙套冠的做法。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