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髓底的后牙残冠残根修复的临床观察

2008-8-4 17:08  来源:口腔医学纵横
作者:汤国荣 阅读量:2155

[摘要] 目的:探讨穿髓底的后牙经牙体牙髓治疗后的修复方法及保存时间。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建议拔除的穿髓底的后牙残根残冠病例,经完善的根管及髓底修补术后1/2~1月无症状者,进行全冠或桩核冠修复。结果:经修复后三年复查,有效率占92%;无效率占8%。结论:穿髓底的后牙残冠残根经完善的牙髓及根管治疗后,冠修复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此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穿髓底; 残根残冠; 全冠桩核冠

  后牙残冠残根常因穿髓底、天然牙冠存留太少、内科治疗困难、充填和冠修复固位不好而拔除。功能牙被拔除后,咀嚼功能下降,一般都要行义齿修复,无论是活动或固定义齿修复,均对邻牙和缺失区组织有一定的影响。有些患者因对修复体不适应而长期缺牙。也有些年纪大和患有其它全身疾病的患者常难以接受拔牙术。为了尽量地减少牙齿的拔除和恢复患牙的外形和功能。笔者从1996年9月开始,对被建议拔除的残冠残根采用全冠和桩核冠修复的21例28个患牙,经三年后复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 取模材料:常规用弹性打样膏
  2. 模型材料:人造石
  3. 制作铸型:嵌体蜡
  4. 铸造材料型:钴铬合金
  5. 烤瓷材料:北京产的镍铬合金,登士伯公司生产的瓷粉
  二、方法:
  1. X片检查患者是否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和已做髓底修补术。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1/2。根尖处无明显病变,牙根稳固。如未作根管治疗和髓底修补术者,建议先到口腔内科治疗。
  2. 经内科完整的根管治疗和髓底修补术完成后,观察1/2~1月,无自觉症状,无叩痛者,方可进行修复。
  3. 牙体制备:① 全冠修复:除常规制作全冠的牙体预备外,还在根管口处向根管方向制成凹陷;② 如为桩核冠修复取出各根管充填物2/3~3/4;③ 选适当的螺纹钉;④ 将玻璃离子粘固剂迅速旋入根管;⑤ 冠部用树脂材料塑成核外形;⑥ 整体修正:使修复后的牙冠外形为原牙的颊舌径2/3~1/2[1]。
  4. 采取印模和灌模:常规弹性打样膏取模,人造石灌模。
  5. 模型填倒凹:在模型上用灌模材料填去牙体制备时未去净的倒凹。
  6. 模型上涂分离剂。
  7. 用嵌体蜡制作铸型,常规包埋烘烤铸造。
  8. 打磨抛光。
  9. 金瓷冠按常规制作。
  10.试戴,玻璃离子粘固剂粘固。
  三、临床资料:
  1. 选择已确定拔牙患者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19~63岁,共包括28个修复牙,即6|6 4颗,6|6 14颗, 7|7 8颗,5| 1颗,4| 1颗。
  2. 牙周组织状况:牙周组织完全健康9例,牙龈轻度炎症10例,牙龈萎缩牙松动2例。
  3. 牙冠缺损情况:据临床检查所见,近中缺损12个,远中缺损11个,颊侧缺损3个,舌侧缺损2个。其中缺损在龈上者20个(71.4%),缺损达龈下8个(28.6%)。所有病例髓底都有破坏。
  四、修复后观察:
  本组病例全部在三年后复查,复查内容包括患者主诉、修复牙的稳固性、咀嚼功能、牙周状况、X线检查等。三年以上复查牙数共25个,复查率为89.25%。
  五、效果评定标准:
  1. 显效:凡修复体稳固、咀嚼功能与天然牙一致、牙周无明显炎性反应,X片未见明显牙槽骨吸收及牙周膜增宽。
  2. 有效:凡修复体稳固、咀嚼功能比天然牙稍差,轻度龈炎、X线未见牙槽骨明显吸收和牙周膜增宽。
  3. 无效:凡修复体稳固、龈边缘嵌塞有少量食物残渣、龈红肿易出血、咀嚼时有疼痛感,X片示牙槽骨有吸收现象,但牙周膜明显增宽。
  4. 失败:凡修复体脱落、自体牙松动、X片见牙槽骨吸收明显者为失败。

结 果

  本组对后牙牙冠缺损不同部位的髓底有不同程度破坏的28个患牙进行了全冠桩核冠的修复,修复三年以上复查牙数为25个(复查率为89.25%)。结果表明:显效占76%、有效占16%、总有效率为92%,无效占4%,失败占4%,无效率为8%(见附表)。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