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多次酸处理后牙釉质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2006-5-14 11:05  来源:口腔医学纵横
作者:孙新华 阅读量:2580

作者单位:长春市(130041)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关键词: 正畸;牙釉质;酸处理;扫描电镜

  摘要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正畸多次酸处理后牙釉质表面的结构变化。方法:以正畸临床即将拔除的正常第一双尖牙为实验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50%的磷酸处理牙齿的颊面,时间为60s。对实验组样本分1、2、3次粘结托槽。按所设计的酸处理与粘结托槽的次数拔除该牙并固定,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镜下的观察显示,第一次酸处理后只是部分釉柱的轻度脱钙,蜂窝样结构少而不均匀。第二次酸处理后牙釉质表面蜂窝样结构密集而规则。经一、二次粘结后牙釉质表面残留的树脂均比较少,第三次粘结后牙釉质表面相对有较多的树脂残留。结论:第二、三次粘结托槽,仍会获得较好的机械性粘合。

  在正畸矫治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患者托槽脱落的情况。托槽的多次脱落,就需要进行多次的酸处理与托槽的粘结,才能保证矫治的继续。而反复多次地酸蚀处理与粘结托槽,牙釉质的表面结构会有什么改变,这些改变对粘结效果会有什么影响,是本试验所要观察探讨的。

  材料与方法

  选择确定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正畸病人,利用即将拔除的双尖牙作为实验样本。按酸处理与粘结托槽的次数(1、2、3次)分成3个实验组,以拔除的正常第一双尖牙作为对照。每组3个样本,共计12个样本。应用50%的磷酸,酸处理时间为60s。粘结剂为“正畸釉质粘合剂”(型号DCT—S15B天津齿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出品)。托槽选用的是具有沟槽底板固位结构的整体托槽[1]。进行第2次、第3次酸处理与粘结时,均在上次粘结托槽后的一周左右。将上次粘结的托槽去除,如有残留的树脂以砂石轻轻磨除,然后按以上方法重新酸处理并粘结新的托槽。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牙齿样本拔除,均放入2.5%的戊二醛溶液中固定待电镜观察。扫描电镜型号为日立S—650。

  结 果

  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未做酸处理的正常牙釉质表面并不光滑,显得粗糙,没有微孔样结构。但经50%的磷酸处理60s之后,牙釉质的表面可见部分釉柱结构呈轻度脱钙,呈现出蜂窝样的凹陷。这种蜂窝样的凹陷并不规则,表现出大小不均,深浅不均,疏密不均,因而蜂窝边缘的嵴部也较厚(图1)。在第一次酸处理并进行粘结之后的牙釉质表面,仅观察到少量的树脂残留,仍能见到大面积的蜂窝样结构(图2)。经第二次酸处理并进行粘结之后的牙釉质表面,可见较大而深的蜂窝样结构。这时的蜂窝样凹陷变得密集而规则,蜂窝边缘的嵴部也变薄,残留的树脂仍不十分明显(图3)。在第三次酸处理与粘结之后,牙釉质表面蜂窝样凹陷的面积明显地少于树脂的覆盖面,树脂呈片状与条索状残留于牙釉质的表面(图4)。

 

图1 50%磷酸处理60秒后釉质表面结构

 

图2 酸处理并粘结托槽1次,去除托槽后釉质表面结构

 

图3 酸处理并粘结托槽2次,去除托槽后釉质表面结构

 

图4 酸处理并粘结托槽3次,去除托槽后釉质表面结构

  讨 论

  托槽的脱落是正畸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缪耀强曾统计[2]1499个托槽重复脱落的情况,脱落1次的达11.4%,2次2.08%,3次1.07%,4次0.02%,5次以上0.2%。托槽的多次脱落,导致多次的酸处理与粘结。根据扫描电镜下的观察,第一次酸处理后牙釉质表面并非全部脱钙,而只是部分釉柱的轻度脱钙,有较多的剩余釉质量。从粘结的效果看,这种釉质表面的轻度脱钙状态,其粘结的抗剪切强度与抗拉伸强度均已达临床上的要求[3]。据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统计2316个粘结附件(50%磷酸牙面处理),粘合成功率96.3%[3]。

  经第二次牙面酸处理后,则使牙釉质表面的脱钙面积明显加大,蜂窝状凹陷加深,剩余釉质量有所减少。由于牙釉质表面经酸处理后形成的物理状态与粘结强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牙釉质的这种表面结构提示第二次粘结将使粘合剂渗透的面积、深度优于第一次,粘合的效果会比第一次好。这与傅民魁关于二次粘结效果好[4]的论点是相一致的。

  正畸临床上的观察也证明,虽经多次的酸处理,粘结后的托糟仍具一定的牢度。本实验经二次酸处理与粘结后的牙釉质表面残留的树脂不多,仍有较多的蜂窝样结构,这种结构为机械性粘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将有利于第三次粘结托槽。本实验结果可以表明托槽脱落二次,经第三次酸处理与粘结,也能取得较好的粘合效果。正畸用釉质粘合剂的主要成分是双甲基丙烯酸[3],这种双糊型复合树脂类粘合剂的主要粘合机理是物理化学结合。本实验仅从多次酸处理后釉质表面结构改变来间接地说明了多次酸蚀对粘结强度的影响,而实际的粘结强度(抗剪切强度)仍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如果随着牙面酸处理与粘结次数的增多,剩余的釉质量会逐渐减少,残留在牙釉质内的树脂也会逐渐增多,直至釉质表面被树脂化,使机械性粘合的条件丧失。这种牙釉质表面结构的粘结效果如何也将有待于探讨。

  由于目前尚无一种不经牙面酸处理就有较高粘合强度的粘合剂。所以用酸处理液处理釉质表面就成为粘合操作中的关键。在酸处理技术中,对酸处理液的浓度与处理时间上,国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Marc应用37%的磷酸,设酸处理时间为30、20、15、10、5s。他的实验结论是把酸处理时间降低在30~10s间不会影响粘结的强度[6]。Mardga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论点[7]。作者认为酸处理液的浓度与酸处理的时间是相关的,为了减少酸处理液对牙釉质造成的损害,在保证粘合强度的前提下,应考虑降低酸处理液的浓度,或降低处理的时间。

  作者单位:长春市(130041)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参考文献

  1 傅民魁,杨林,张积远等. 直接粘合整体方弓托槽的研制和应用.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0,25(2):73

  2 缪耀强. 正畸托槽脱落原因分析. 口腔正畸学杂志,1994,1:24

  3 纪昌蓉,王邦康,屠克庆等. 京津釉质粘剂在口腔正畸临床应用的评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0,25(2):76

  4 傅民魁,于晓惠编著. 口腔正畸方丝弓细丝弓矫治技术. 第1版.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87:118~119

  5 徐恒昌,王鸿颖,王同. 探讨釉质粘合剂机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华口腔科杂志,1981,16(1):6

  6 Olsen ME, Bishara SE. Ortho: Effect of varying etching times on the bond strength of ceramic brakets Am J Orthodontics,1996,April 109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唐建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