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口腔正畸学的发展简况

2007-6-21 16:06  来源: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
作者: 阅读量:5413

    古希腊的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377年)最早论述了牙颌颅面畸形。公元一世纪时罗马医生Celsus教人用手指推牙矫正错位牙,可视为最原始的矫治技术。1728年法国医师 Fauchard首先报告使用了机械性矫正器。1771年英国Lfunter出版了第一本具有口腔正畸内容的书籍“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Teeth”。

    近代口腔正畸学的发展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开始的。美国学者Angle将口腔正畸学发展为口腔医学的分支科学,并于1890年提出的Angle错 合畸形分类法至今在世界各国还广泛应用。他先后于1907、1912、1915年提出了E型弓、钉管弓(pin and tube appliance)、带状弓(ribbon arch appliance)矫治技术,直至1928年发表了有关方丝弓矫丝器(Edgewise appliance),确立了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体系,方丝弓矫正技术至今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高效能固定矫正技术,Angle为近代口腔正畸学的发展和矫正技术奠定了基础。但是他所提出的牙弓决定基骨的理论,即强调矫治必须保持全副牙齿,他的以扩大牙弓而使基骨适应的方法经他学生多年实践发现,80%的患者有畸形复发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扩大牙弓是有限的,证明Angle的矫治理论有一定片面性。1940年Tweed确立了矫治中使用减数拔牙的矫治理论,而减数拔牙矫治方法在一个时期内在正畸治疗病例中占很大的比例。在近十年来,由于矫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矫形力的应用以及人们对面型美学观点的改变,而使为拔牙矫正的比例有明显上升。1961年澳大利亚的Begg以差动力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Begg细丝弓矫正技术。以及1976年美国Andrews发表的预成序列弯曲方丝弓矫正技术(straight wire technics)成为固定矫正器矫治技术中的重要阶段。

    在固定矫治器矫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70年代用粘合剂直接粘合托槽于牙面而替代正畸临床应用了近一个世纪的带环装置,大大节省了临床治疗的人力物力,成为固定矫治技术中的一项突破性变革。在口腔正畸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学者们在以口腔肌肉的功能作为矫治力源的功能性矫正器应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1936年挪威的Andresen和Houpl首先提出的Activator功能矫正器,1950年Balters发明的Bionator以及1960年德国Fr[AKa¨]nkel设计的功能矫正器,已成为目前错 合畸形矫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口腔正畸学的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毛燮均教授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奠基人,他建立了我国第一口腔正畸专科诊室。他从演化、遗传等生物学的内容来研究错 合畸形的发生发展。他的“从口腔理解大自然”和“演化途中的人类口腔”的论文的发表,为口腔正畸学注入了新的生物学内容;毛燮均教授还提出了以症状、机制、矫治原则三结合的毛燮均错 合畸形分类法。

    在错合畸形的临床矫正技术中,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应用的是可摘矫正器技术,因而在可摘矫正器矫正各类错 合畸形上,我国具有独特的经验。70年代末我国开始成立了独立的口腔正畸学教研室,并正式成为国家教委培养硕士博士生的学科。80年代初方丝弓、细丝弓矫正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于正畸临床,并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口腔正畸临床的重要矫治方法。

    由于我国儿童的错合畸形发生率达40%,随着我国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正畸治疗的儿童越来越多,形成了大量需要正畸的儿童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矛盾,这也成为发展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客观需要。目前在全国医学院校、口腔专科医院及一些综合医院口腔科,甚至基层的医务单位,均开始了口腔正畸的医疗工作。我国口腔正畸学科正在迅速的发展。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