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伏畸形尖牙中切牙的矫治体会

2008-8-14 16:08  来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钟政钧 阅读量:1527

  临床上埋伏畸形尖牙、中切牙并不多见。此类患者常因埋伏阻生牙导致错畸形、颌面发育不良,进而形成面部畸形而就诊。作者自1993年以来对此类患者进行不拔牙矫治,获得满意疗效。现结合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均为埋伏畸形牙。经X线定位摄片检查所见,尖牙根尖弯曲畸形17例(近中弯曲10例,远中弯曲7例),中切牙颈部唇向成角弯曲4例。临床表现尖牙或中切牙缺如,邻近乳牙滞留,双侧邻牙向缺隙倾斜移位致萌出间隙明显不足,中切牙埋伏者可见鼻底、上唇系带附丽处明显隆起似肿块状而严重影响面容。

  二、方法与结果

  17例根弯曲尖牙采用外科开窗加固定正畸牵引复位,平均疗程14个月;4例颈弯曲中切牙患者由于畸形严重,故经开窗、正畸牵引使其根部复位至正常情况后,再行根管治疗与桩冠修复,效果满意。
  典型病例
  例1,男,11岁,因上唇肿块就诊。检查:1|未萌,缺隙约5mm,2|1缺隙向倾斜少许,上唇系带下方明显隆起,触压质硬,摄定位片示1|埋伏阻生,冠部呈高密度扁圆形。即在局麻下开窗,发现埋伏牙冠部向唇侧弯曲,颈部成90度角。在舌侧窝近颈部粘贴自制拉钩,以固定正畸治疗。第一阶段,首先将2|1间开展间隙,疗程3个月。同时用橡圈牵拉1|向下,尽量使牙根移动方向与邻牙长轴一致。治疗期间上唇内侧出现刺激性溃疡,经局部用药并随1|下移很快愈合。第二阶段,继续牵引向下,第2个月摄片观察1|移动过程中的牙周变化情况,及时改变拉钩位置和牵引方向,使1|逐渐向缺隙区移动。9个月后,1|基本复位,即在局麻下截除牙冠,根管充填及桩冠修复后完成治疗。
  例2,女,20岁,发现右上尖牙短小而就诊。检查见Ⅲ|滞留,2|2轻度外翻,前牙Ⅱ度深覆盖,摄片示3|倾斜埋伏,根尖近中弯曲。矫治第一阶段,首先拔除Ⅲ|,上颌粘托槽、带环。局麻下开窗手术显露3|牙尖并粘拉钩,以直径0.016英寸澳丝弯制上颌弓丝结扎入槽,并在缺隙处弯制一小凹形,使牵引橡皮圈不致滑动。每月复诊一次,分别在第4、6、10个月进行摄片检查,观察埋伏牙移动方向及牙周情况,适时对3|上拉钩或托槽进行重粘调整,逐渐牵引埋伏牙复位。由于该埋伏牙根变曲较严重,所受阻力大,故在矫治过程中出现了2|1暂时外翻加重。后经调整弓丝及加强支抗等恢复正常位置。至3|完全复位时,疗程共计15个月。最后对3|3邻面进行适当片切再内收,矫治前牙外翻及深覆盖,效果满意。

  三、讨论

  畸形埋伏牙常见病因有乳牙滞留、早失和外伤,尚有学者[1,2]认为与囊肿、牙瘤、近亲遗传及后天发育异常致牙间隙不足等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乳牙滞留、牙列缺隙、局部包块等严重影响面容美观。本组病例中,乳牙滞留10例,乳牙早失5例,外伤6例,滞留、早失平均时间分别为5年、3年半,而外伤时患者年龄平均为7岁。原因基本与有关文献相符合。
  治疗的主要方法有手术开窗加固定牵引、桩冠修复,另外还有手术再植、移植等,本文病例治疗主要为前者。由于埋伏牙可有多种位置表现,如低位、斜位、水平位等,畸形可见根弯曲、牙颈部弯曲,弯曲程度有时近于直角,故其矫治较为困难。主要是埋伏畸形牙移动阻力大,容易使支抗丧失。病例2曾因支抗控制不当导致邻牙倾斜。因此,矫治过程中视需要进行不定期摄片检查,及时观察分析牙体移动情况和效果。矫治牵引遇到邻牙或本身畸形阻力时,应重粘托槽、拉钩,改变橡圈位置,或加用“”曲等抗力装置,避免不利影响,使埋伏牙逐渐向缺隙移动,适时采取最佳治疗方法,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以保证疗效。
  预防主要是避免一切可能导致埋伏畸形牙发生的因素,对保证牙体发育、牙列完整及颌面发育尤其重要。乳牙期儿童应注意口腔卫生,去除口腔不良习惯,及时治疗龋齿、系带异常等。乳恒牙替换期,须注意换牙情况,必要时摄片检查,及时拔除滞留乳牙,对外伤、早失牙进行妥善治疗,如结扎固定、缺隙保持等。总之,在牙体发育期间,消除一切可能病因,对避免发生埋伏畸形牙,乃至颌面美容和患者整个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