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激动器

2014-4-30 17:04  来源:卡瓦盛邦
作者: 阅读量:28236

原文来源

Magnhild Lerstol, Oystein Torget, Vaska Vandevska-Radunovic. Long-termstability of dentoalveolar and skeletal changes after activator-headgeartrea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2010,32:28-35.

肌激动器(Activator)

最早是由Andresen设计,又称为Andresen矫治器。1936年Andresen和Haupl提出该矫治器将下颌引导至前伸位置,而附着于下颌骨上的肌肉试图将下颌带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产生矫治力。力通过矫治器的翼板和唇弓传递至上下颌牙齿,继而再传递至骨膜和骨,引起上下颌牙槽骨的改建,并抑制了上颌骨的向前生长,刺激下颌骨向前发育。之后经过众多学者改良,肌激动器的临床应用范围得到扩大,使之成为治疗安氏Ⅱ类一分类错合畸形最有效的功能矫治器。肌激动器还可用于治疗安氏Ⅱ类二分类、安氏Ⅲ类及开合畸形,一般不用于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及上颌前突病例。

肌激动器

矫治疗效现仍存在争议,它通过使下颌前移以及控制后牙萌出时,常出现合平面、下颌平面的顺时针旋转,前面高增加等副作用。而口外力可以抑制或促进上、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改变骨骼的生长方向,从而改善上下颌基骨关系。因此,有学者将肌激动器与头帽牵引联合使用,发挥了功能矫治器和机械矫治器的共同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其长期稳定性如何呢?

就此问题,本文作者分析了头颈肌激动器对安氏Ⅱ类错合患者治疗后的牙齿和骨疗效的长期稳定性。本实验中共纳入26名Ⅱ类错合患者,平均年龄11.9岁,男生16人,女生10人。

纳入标准为

只采用头颈肌激动器治疗的患者;磨牙Ⅱ类关系;覆盖至少6mm,覆合至少5mm;在治疗结束时全部资料齐全。矫治器设计为:上颌所有牙齿和下颌切牙覆盖丙烯酸树脂;咬合重建的下颌位置是切对切,咬合打开1mm,如果覆盖大于9mm,则分步前伸下颌;调磨矫治器,引导下颌前磨牙和磨牙的萌出;如果需要可以内收上颌切牙;在上颌第一磨牙上粘接带环,采用颈带;内弓扩展大约2mm。建议患者每天戴用12-14小时。

当磨牙达到Ⅰ类关系、覆合覆盖少于4mm时可以结束主动治疗,此时去除带环,继续佩戴肌激动器保持。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年,期初是每天晚上戴用,之后可隔天晚上戴用,逐渐减少佩戴时间,治疗和保持的时间大约是4年。

在保持结束后,头影测量结果显示,SNB和SNPg继续增大,但是下颌平面角(ML/nsL)、下颌平面和鼻线的夹角(ML/NL)明显减少;下颌切牙内收且压低,上颌切牙有进一步直立的倾向,上下切牙夹角继续增加,但是有个体差异。唇部有后缩,然而鼻唇角显著减小。模型分析显示,覆盖比较稳定,但是覆合增加。双侧磨牙关系有轻度复发,而尖牙关系有所改善,但结果都没有统计学意义。牙弓宽度减小,上下颌尖牙及磨牙间宽度显著减小。总的来说,头颈肌激动器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保持结束后有少量复发,但不影响良好治疗效果。

影响正畸矫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良好的咬合及尖窝锁结关系、尖牙间宽度的维持和下颌切牙的倾斜度。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治疗后的牙颌面与口面软组织的协调,如果牙齿的改变与舌及面部肌肉和谐,则治疗效果就比较稳定。

具体而言,头帽和肌激动器分别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的反应,二者协同作用,提高了矫治Ⅱ类错合的疗效。其适用于生长发育期严重的骨性Ⅱ类错合,可伴深覆合、开合、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和肌功能紊乱,对安氏Ⅱ类一分类高角病例也同样适用。一般情况下,适用的口外力,替牙期时为每侧250-300g,恒牙列期时为每侧400-500g,而作为恒牙期保持器时为每侧100-200g。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