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支抗的临床应用 (摘 要)

1970-1-1 08:01  来源:2006-1-4 16:23:09
作者:王林 阅读量:2474

    稳定而简易的支抗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许多病例来讲,正畸医师希望被矫治牙齿以适宜的方向和距离位移,而支抗部分不移动或尽可能少移动。支抗牙的消极位移将导致牙合关系的错乱或者正畸所需间隙的丧失;舌弓、Nance弓等口内部件为支抗将会有不适感,且影响患者口腔卫生,宜引起粘膜炎症,势必削弱患者正畸治疗的积极性:口外弓、前方牵引等效果相对较好,但患者往往难以遵医嘱使用,这类支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配合性,而且取戴过程中有可能造成意外伤害。

    种植支抗克服了上述支抗形式的缺陷,是适应于正畸治疗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支抗形式。早在1945年Gainsfoth及Higley使用铸造钴铬钼合金的有螺纹的种植体植于犬下颌升支用于内收尖牙,由于16-31天内所有种植体松动脱落而使实验失败,但为正畸支抗的使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1969年Linkow在临床中成功使用叶状种植体为支抗,20世纪80年代Roberts等将修复用骨融合性种植体引入正畸学,种植支抗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一定进展。

    早期的种植支抗主要使用修复用的种植体,体积较大,可植入部位局限,适宜人群和适应症较少。种植体植入取出手术较复杂,创伤大:器材和手术费用较高,如果单纯用于正畸,患者不宜接受。植入术后,往往等待4—6个月的漫长的愈合期后,才能正畸加力。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陆续出现了许多正畸专用的小型的种植支抗,如Block等报道了一种纽扣状的小型骨膜下两段式种植体一onplant,瑞士的Aachen大学与Straumann研究所共同开发的主要用于腭部的一段式种植体Orthosystem,Melsen等报道使用跨颧钢丝为支抗,以及Kanomi、Costa、Park、Maino、林政毅等报道的小螺钉状的微型种植体或迷你种植体等等。

    近期出现的正畸专用种植支抗体积较小,克服了常规种植支抗的局限性,应用灵活方便,但体积的减小,其稳定性随之降低,主要用于承载轻中度力。

编辑: 韩晓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