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观察方法及表现规律

2016-2-20 16:02  来源: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6-5-31 10:41:44
作者:胡运东 阅读量:6331

   关键词: 骨吸收;种植体

  【摘要】 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观察方法主要包括X线观察方法和探诊。近年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观察研究主要分骨形态,骨高度,骨密度三个方面,其中,以对骨高度的研究为主,尤其是对Branemark系统的研究比较系统。而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变化方面研究较少。

  中图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61(2000)04-0228-03

  口腔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作为影响种植体长期稳定性和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对于其观察方法及表现规律的研究近年主要如下:

  1 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观察方法

  1.1 X线观察方法

  X线技术是目前唯一无创研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变化的手段。当涉及到多个种植体时,可利用曲面断层片,而根尖片常被用来观察单个种植体及对曲面断层片所发现的问题作进一步观察。然而,由于拍摄方法的统一条件控制问题,例如X线源、种植体以及胶片位置的不固定及曝光和冲洗条件的不同,大大影响其可靠性。因此,标准化拍摄技术和数字减影技术成为近年来的发展方向。标准化拍摄技术是指通过辅助装置和技术固定X线源,种植体及胶片的相对位置并尽量消除曝光及冲洗条件不同引起的差异。在标准化技术拍摄出来的根尖片上,通过计算螺纹数及计算机辅助手段,可精确测量骨高度的变化。而数字减影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将检查期间不改变的结构(如种植体的影象)以均匀一致的灰色背景形式出现,而将发生改变的骨组织影象从均匀的背景上突显出来。数字减影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探察微小骨密度变化的敏感性,可以在骨高度明显变化之前就发现由骨重建、吸收等活动而带来的密度的微小变化。不过,由于X线检查的二维性,临床的探诊检查仍不可缺少。

  1.2 探诊

  临床使用钝头探针,以0.25N以内的力量进行种植体周的探诊检查。成功种植体的探诊深度一般为2-4mm,而大于5mm的探诊深度则为种植体周围炎的一个信号。探诊深度与骨高度之间有较明确的关系:探诊深度与边缘骨高度之间平均差值为1.2-1.4mm[1];而对于Branemark种植体,探针尖止于牙槽骨的冠方1.4mm,在ITI种植体则为1.17mm[2];亦有研究表明,对螺纹种植体来说,探诊深度和骨缘高度相关,二者平均差别1.5mm,即探针尖止于牙槽骨冠方1.5mm处。

  因此,进行准确,全面的探诊可以提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状况的重要信息。

  2 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

  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始于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皮质。Branemark等系统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大部分发生于一期手术至负荷后一年这段时间里。而其它一些种类种植体(IMZ,ITI)则报道有持续较长时间的明显骨吸收。

  2.1 骨形态的变化

  Sassha A.Jovanovic 1995年总结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形态为以下四种[3]:

  ⑴ 中等量水平骨吸收伴随极少量的垂直骨吸收。此种骨吸收发生于种植体植于薄层颊,舌侧骨板中的情况并处于吸收早期。

  ⑵ 中等量至严重的水平骨吸收伴随极少量的垂直骨吸收,此种为上一种的进展型。

  ⑶ 极少量至中等量的水平骨吸收伴随较多量的垂直环周骨吸收。此种骨吸收发生于种植体植入于嵴顶较窄而基底较宽的骨中。该型骨吸收为对称的,等宽等深的种植体周围的凹坑。

  ⑷ 由中等量水平骨吸收伴随较深的环周垂直骨吸收组成,另外,颊侧或舌侧的骨板缺失。此种类型为种植体植入时骨板因病理性吸收变薄所致。

  另有文献报道:早期骨丧失通常发生在种植体的唇/颊面,X线片上骨高度通常表示是更高更厚一些的舌侧或腭侧骨板,而实际的牙槽嵴通常都向下倾斜向唇/颊侧。而对于垂直骨吸收,X线片上则通常形状为围绕种植体的碟型(凹坑状,火山口状)缺损,而有些病例为楔型(角型)缺损。

  2.2 骨高度的变化

  关于Branemark种植体的研究: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