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复合牛骨形成蛋白的实验研究Ⅰ生物力学测试

1970-1-1 08:01  来源: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7-4-21 17:25:50
作者:廖湘凌 阅读量:1348

【摘要】目的:通过抗拔力和抗扭转力测试,评价种植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与牛骨形成蛋白复合(B组)植入狗的股骨中,以实心柱状种植体(A组)及单纯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C组)为对照,分别于植入后2,4,8,16,24周处死动物,进行抗拉拔力及抗扭转力测试。结果:在各时间点,B组的剪切强度都明显高于A组,除植入后24周,B、C两组的剪切强度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时间点B组都明显高于C组;扭矩值随时间增大,各时间点上,B组均大于A、C两组,C组大于A组。结论:骨形成蛋白与中空多孔种植体复合,可提高种植体的力学性能,缩短种植周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形成蛋白 种植体 生物力学 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


  本实验是bBMP复合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骨界面结合的系列动物实验研究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抗拉拔力及抗扭转力测试,评价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期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提高种植体—骨界面的骨形成速度及界面结合强度的可能性。用自行研制的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与bBMP复合,利用bBMP的高效骨诱导活性及多孔中空种植体与骨的机械锁结力,以期建立一种良好的种植体系统,达到早期、快速、完整的骨结合性功能整体。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
  采用10只健康成年杂种狗,雌雄不限,体重10~13kg。
1.2实验材料
  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由华西医科大学口腔重点实验室设计、研制。将纯钛棒加工成长10mm,直径4.0mm的中空柱状种植体,侧面有小孔30个,对称分布,底面1个小孔,相互贯通。小孔直径均为1.0mm,种植体上部3mm加工成螺纹状,为植入后露出骨面的部分,并有与之配套S的愈合帽,以保护螺纹。

表1三组种植体不同时间剪切强度值(0.gif (881 bytes)±S)单位MPan=8

时间(周)ABCP1P2
20.582±0.022.235±0.121.042±0.09
41.291±0.078.483±0.104.375±0.12
882.369±0.0911.793±0.096.857±0.14
16163.169±0.1312.537±0.089.211±0.14
24243.825±0.0613.131±0.1311.051±0.25

注:P1为A/C间比较的概率,P2为B/C间比较的概率
*为P<0.05,#为P>0.05
  bBMP参照杨连甲[1]方法提取、纯化,并证实其生物学活性。将bBMP加入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底面的小孔,形成实验组复合种植体(B组),对照组采用同等规格的实心柱状钛种植体(A组),及不复合bBMP的多孔中空柱状钛种植体(C组)。
1.3实验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每组2只。采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内注射全麻后,在无菌条件下手术。于一侧股骨内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肌间隙钝性分离达股骨,切开骨膜,暴露股骨皮质,用低速牙科钻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冷却下,于外层骨皮质钻6个孔,孔间相隔10mm,孔径略大于种植体外径。钻孔完成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去除骨碎屑,随机植入A、B、C三种种植体,轻压使其就位,其长轴与骨长轴相垂直,且高出骨表面约3mm。3种种植体每组数量相同,位置随机分配。对侧股骨同法植入。术中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术后3天肌注青霉素及庆大霉素,预防感染。
  分别于术后2、4、8、16、24周各处死一组动物,用金刚砂片将标本制成含种植体的小骨块,使两个切面相互平行。采用特制的夹具在四川联合大学力学测试中心万能力学试验机(AG-10TA型,电子式)上作拉出试验(push-outtest),记录瞬间最大载荷,然后测截面积。测面积方法:将种植体从测试后的标本中取出,沿标本长轴与种植体相垂直的方向剖开,于种植体-骨界面随机取4个位置,直接测量种植体-骨界面接触长度,求其平均值,代入公式:

P为剪切强度,F为拉出试验的最大载荷,d为种植体直径,h为平均接触长度。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