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粘结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2017-10-16 10:10  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戈弋 杨杨 阅读量:18026

    烤瓷修复体及全瓷修复体已成为主要的固定修复方式,随之而来的是新型树脂类粘固剂的发展,由于其色泽更加接近于烤瓷及全瓷类修复体,因此粘结后的效果更加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文将就临床中应用的树脂类粘结剂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一综述。

    1.树脂粘结剂的发展趋势

    自Newman1965年首次提出将复合树脂作为粘结剂,其成为口腔修复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树脂粘结剂由树脂单体和惰性填料组成,分为光固化型和化学固化型两种,临床中光固化型使用较多。根据树脂基质不同树脂粘结水门汀可分为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PMMA)树脂型和复合树脂型前者为粉液调和型水门汀(如SuperBondC&B),后者是具有磷酸酯基的双糊状树脂(如PelyXUnicem)。树脂通过聚合反应达到固化,既不含水凝胶,又不形成水凝胶。因为树脂单体少,其中含量极少量的羧基,故不能与牙釉质、牙本质、金属表面相螯合,而是以机械方式而非化学粘固。树脂粘结剂粘结力强、对全瓷修复体配色影响小、边缘封闭性好及可溶性低。

    研究表明使用高性能的树脂粘结剂后,可显著提高全瓷修复体的抗折裂能力,可使修复体承受的应力得到缓冲,更好地分散到牙体组织上。而且与传统粘结剂相比还具有很多优点。Nuary比较了磷酸锌粘固剂(ZP),玻璃离子粘固剂(GIC)、树脂改性玻璃离子粘固剂(RGI)以及树脂黏结剂(CRC)后认为:RGI比GIC的PH值和抗弯强度增加,但刚度不足;CRC则在抗弯强度、刚度、PH值及X线阻射性(化学固化性除外)等方面均表现理想。Zidan等的实验证明,ZP和GIC黏结后所产生的固位力仅相当于CRC的一半,且随基牙聚合角度的加大下降很快,而CRC则受聚合角度的影响较小。

    2.树脂粘结剂的分类

    2.1根据固化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光固化树脂粘结剂、双固化树脂粘结剂。

    2.2根据表面处理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全酸蚀(One-step Plus/Duo Link,DL)粘结系统、自酸蚀(Dc Bond/Dc Core,DC)粘结系统、自粘结(Embrace Core,EC)粘结系统。

    3.树脂粘结剂的粘结强度

    3.1粘结表面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修复体的表面清洁度,以及不同程度的表面处理对树脂粘结剂的粘结强度均有影响。清洁的修复体表面有利于去除污染物的干扰,减低表面张力,提高自由能,是形成良好粘结的前提条件。同时经过不同的表面处理后相应的粘结强度也有所改变。

    3.1.1经H2O2表面酸蚀

    Yenisey等及Monticeli等的研究发现,质量分数为10%的H2O2酸蚀20min后,能明显提高桩核间的粘结强度。通过电镜观察显示经30%的H2O2处理的纤维桩,表面的树脂被部分溶解,纤维暴露增多,纤维孔隙内部的环氧树脂依然完整,玻璃纤维未受到明显损伤。30%H2O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环氧树脂基质溶解。

    3.1.2硅烷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SCA)是一类具有有机官能团的硅烷,同时具有与有机材料(树脂)和无机材料(玻璃纤维)结合的反应基团,可将两种性质悬殊的材料连接在一起,搭建起分子桥。Wrbas等的研究证明,经过表面处理使纤维桩表面暴露的纤维明显增加后,配合使用硅烷偶联剂,显著提高了树脂粘结剂的粘结强度。

    3.1.3硅涂层

    某些陶瓷缺乏硅盐等SCA的有效结合成分,为了获得强大的化学结合力,通常利用硅涂层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化学摩擦法(tribochemically)和热解法(pyrolytically)是两种传统的方法,近来有学者对两者的代表产品3M的Rocatec系统和贺利士的SilicoaterMD系统进行比较,发现利用后者获得的粘结强度对水解更敏感,前者相对稳定。

    3.2粘结时间和光照强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由于树脂类粘结剂的粘结效果与粘结树脂的聚合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双固化树脂粘结剂而言,许多因素均可以影响其聚合程度,例如光照的强度和时间以及储存时间等。翁维民等经实验证实粘结时间对树脂粘结剂粘结强度的影响,两种树脂粘结剂对瓷-牙本质的剪切强度值,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光固化自酸蚀粘结系统,在粘结过程中树脂粘结剂的聚合转化率可影响其粘结强度。董颖韬等研究表明,当固化光强增高,可使树脂转换率增高,聚合反应更完全,树脂粘结剂的粘结强度也相应提高。

    3.3脱敏剂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为了避免牙本质敏感的发生或降低敏感的程度,越来越多的口腔医生认为牙体预备完成后应立即涂布脱敏剂封闭牙本质小管。Nikaido等研究表明,浸润牙本质保护膜(Hybridcoat)能增加树脂粘结剂与牙本质的粘结强度。脱敏牙膏的成分中含有精氨酸和碳酸钙,Kleinberg等证实精氨酸在体内能机械地吸附在碳酸钙表面,形成一个阳性基团连接在负电荷的牙本质表面和暴露的小管内。脱敏牙膏对树脂粘结剂与牙本质的粘结强度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3.4无机填料的尺寸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树脂粘结剂通常由树脂基质(如Bis-GMA,4-META,HEMA,TEGDMA等)和无机填料构成。无机填料的尺寸可能影响粘结强度,大颗粒或混合型提高粘结强度的效果优于微填料型。

    4.树脂粘结剂的微渗漏研究

    微渗漏(microleakage)是发生在充填材料与根管壁以及充填材料与充填材料之间的微生物、液体和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和共同作用的微小缝隙。微渗漏是口腔治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修复体及充填失败的重要原因。树脂类粘结剂是一无机填料和有机粘性材料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一般不溶于水,交联聚合物更不易溶解,只有在其固化不完全和单体纯度不足的情况下,才会有微量的溶出物出现。发生在牙体-修复体界面的微渗漏与粘结剂的封闭性能密切相关。粘结剂封闭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其理化性质。树脂粘结剂能在牙本质小管口形成树脂突,封闭能力较其他粘结剂更好。咬合力可能破坏粘结剂的封闭作用,White等认为微渗漏首先发生在粘结力最弱的界面。各种全瓷修复体(特别是一些铸瓷系统)为例获得临床需要的固位和强度,通常需要采用树脂类粘结剂进行粘结。树脂类粘结剂的聚合收缩时全瓷修复体产生微渗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类型树脂粘结剂因其粘结机制不同,其与牙以及全瓷修复体的结合方式有差异,可能对全瓷修复体的微渗漏产生一定影响。

    5.树脂粘结剂的临床应用

    5.1在修复中的应用

    5.1.1粘结作用

    用于全瓷修复的树脂粘结剂与临床常用的粘固剂相比,具有良好的半透明性、较高的粘结强度、不易溶解于口腔环境及色泽匹配好等优点,能将全瓷修复体与牙体组织牢固地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保持长期稳定固位,使修复体上的外加应力有效地传导、分散到牙体组织上,发挥其生理功能。瓷与树脂间的粘结通常经由两种机制获得:①通过HF酸蚀刻或者喷砂打磨瓷表面是瓷与树脂间产生微观机械锁结;②通过使用硅烷偶联剂使瓷与树脂发生化学结合。

    5.1.2修复中充填的应用

    新型纳米树脂填充修复材料显现出较理想的口腔修复效果,逐渐取代了传统型修复材料的地位,如具有无机充填材料特性的3M纳米树脂。3M纳米复合树脂是一种由氧化锆和二氧化硅组成的坚固稳定的无机化合物,大小为纳米级别的圆形微粒子,其大小仅为5~20nm,具有高品质的操作性能,可用于修复前、后牙,并使牙齿保证较良好的形态,牙周边缘可更加密合。

    5.2在间接盖髓术中的应用

    随着口腔粘结材料的发展,新一代树脂粘结剂用于盖髓治疗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大量体外实验证实树脂粘结系统中的HEMA、Bis-GMA、TEGDMA和UDMA等树脂成分对培养细胞具有细胞毒性;活体实验也证实树脂粘结系统用于直接盖髓不利于牙髓愈合。但只要在修复体与牙髓之间存在薄层牙本质,就有助于牙髓的自我修复并恢复正常。Pashley等研究发现,只要粘结剂完全封闭牙本质小管,对成牙本质细胞的无菌性化学损伤在临床操作后24~48h后能够恢复。但是由于早期研究中使用的粘结剂封闭性不足,酸蚀牙本质造成牙本质小管扩大,渗透性增加,易于形成微渗漏。由于树脂粘结剂在近髓的盖髓术治疗当中是否会引起长期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的研究仍在持续当中,暂时还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

    5.3在正畸中的应用

    目前,光固化系统在现代正畸附着体粘结中应用相当普遍,托槽定位后,使用可见光源(通常为450~470nm)使粘结剂发生固化,医生可控操作时间相比传统的粘结剂要大大提高,为托槽的准确定位提供了保障,并且容易去除多余的粘结剂,有利于防止菌斑的堆积、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综上所述,树脂粘结剂的研究与发展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较大的探索空间。由于不同种类的树脂粘结剂在不同的条件影响下,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将对粘结剂的粘结强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由于粘结剂固化不全等问题所产生的微渗漏现象都需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验从而改善树脂粘结剂的性能。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