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摄影的5大要点

2016-7-13 16:07  来源:康强网
作者: 阅读量:14851

    口腔临床摄影的重要性已经被临床医生逐渐认识,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拿起相机、学习口腔临床摄影技术。

    口腔临床摄影本身并不难,但作为摄影技术中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其拍摄方法、思路有其特殊性。如果按照常规摄影的思路来学习口腔临床摄影,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走很多弯路。下面为大家分析口腔临床摄影方法的几点最重要特殊性,帮助牙医获得规范的临床影像资料。

1、景深 

    拍摄过程中,当对某一焦点对焦清晰时,从该点到之前一段距离及之后一段距离内所有景物也是清晰的,这段清晰的距离叫做景深。在医学临床影像的拍摄过程中,要求则是在任何时候被拍摄范围内的物体全部清晰,即达到大景深的效果。景深不足是临床摄影初学者最易发生的问题之一(图1、2)。

图1:景深不足的影像

图2:大景深的影像

    影像的景深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镜头焦距、拍摄距离、光圈大小等。当使用相同的机身、不同的镜头拍摄相同距离处的物体时,采用较短焦距的镜头所获得的影像景深更大;当使用相同机身、相同镜头拍摄距离不同的对象时,拍摄距离越远的物体时获得的影像景深越大;当使用相同的机身、相同的镜头、拍摄相同的物体时,采用的光圈设置越小,所获得的影像景深越大。

    在以景物、人物等为主体摄影时,小景深经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实现的手段包括选择较长焦距的镜头、较近的距离或者放大光圈;在进行风光摄影时,通常需要较大的景深,实现的手段包括选择较短焦距的镜头、较远的拍摄距离、适当缩小光圈。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可以造成在同样被摄主体、相同的曝光量时,有可能获得不同的透视效果和景深效果。

    在口腔临床摄影中,对景深的要求虽然也是大景深,但实现的手段具有特殊性。由于临床摄影建议采用的镜头是定焦微距镜头,镜头焦距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能通过调整镜头焦距的因素来调整景深;同时,定焦镜头在拍摄确定的主体时,拍摄距离是固定的,因此也不能通过调整拍摄距离来调整景深。因此,在口腔临床摄影中,对景深的调控仅能通过改变光圈来实现,即通过减小光圈来获得大景深。事实上,掌握并合理运用这一特点,是降低口腔临床摄影的难度、掌握正确拍摄方法的核心技术之一。

2、曝光参数设置和曝光模式选择

    良好影像的最基本要求是适宜的曝光,也就是让光电传感器获得合适的光刺激。如果到达光电传感器的光量太少,影像就会太暗,称为曝光不足;如果光线太多,影像就会过亮,称为曝光过度。

    影响曝光的参数包括光圈、快门速度、闪光灯强度、ISO等,多个参数共同组合在一起控制影像的曝光量。

    光圈可以形象化的理解为单位时间内进入光电传感器的光量,快门速度可以形象化的理解为光进入光电传感器的时间,二者相乘即为进入光电传感器的总光量,即曝光量。达到相同的曝光量可以有很多种光圈、快门速度组合。如前所述,在多种组合中,应选择光圈较小的组合,才能够获得临床影像需要的大景深。而这需要手动曝光模式的支持。

    相机的曝光模式通常分为自动曝光模式(P)、快门先决模式(S)、光圈先决模式(A)、手动模式(M)几种。

    自动曝光模式(P)是由相机通过测光自动决定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设定,该模式下通常设定的光圈为较大光圈,因此获得的影像通常景深较小,不适于临床影像的拍摄;

    快门先决模式(S)是人为设定好快门速度、由相机通过测光自动设定光圈,该模式不能有效的控制光圈值,也就不能有效控制影像的景深,因此也不适于临床影像的拍摄;

    光圈先决模式(A)是人为设定好光圈值,由相机通过测光自动设定快门速度,该模式对影像的景深可以控制,但对于快门速度没有控制,如果环境光线较弱、相机设定的快门速度较慢,易由于不稳定造成影像模糊,因此也不是临床影像拍摄的最好方法;

    手动模式(M)是根据拍摄需要人为设定光圈和快门速度两个参数,拍摄者可以完全掌控曝光条件,口腔临床摄影中一般采用较小光圈(小于F22)、较快的快门速度(小于1/125s),即可以获得清晰的、大景深的影像。

    外界光源即闪光灯强度也是适宜曝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光源下采用较小光圈(小于F22)、较快的快门速度(小于1/125s)时曝光量一般都是不足的,因此需要适宜强度的闪光灯补光。较新型的微距闪光灯可以实现自动补光,即通过相机测光确定闪光灯补光量。但是由于口腔临床拍摄对象──牙齿、口腔粘膜、黑色背景板等物体的明暗反差比较大,测光点的微小变化就会造成相机的自动测光结果变化,不利于拍摄条件的稳定,有时多次相同条件下拍摄同一物体而补光量并不能稳定重复。采用手动设定曝光参数、手动设定闪光灯强度能获得最稳定、最理想的曝光效果。

    ISO描述的是光电传感器对光的敏感程度,数值越高,敏感度越高。很多价格昂贵的数码相机都可以在很高的ISO值下获得良好的拍摄效果,具备这种性能的照相机可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拍摄不稳定的物体,获得极限条件下良好的拍摄效果。在口腔临床摄影中被摄物体都是稳定的,通过调整光圈、快门速度、闪光灯强度都可以获得适合的曝光参数组合,因此ISO通常只需设定为最低,可获得相对最细腻的拍摄效果。

3、拍摄比例

    拍摄比例也称放大比例。如果在光电传感器上成像的大小就是物体的实际大小,形成的影像叫做1∶1的影像;如果成像大小是物体实际大小的1/2,则形成的影像叫做1∶2的影像,以此类推。由此,可以根据拍摄器材的实际情况,将临床常用影像按照拍摄比例进行归纳总结,如采用Nikon D300s机身、105mm微距镜头时微笑影像为1∶2.4,上前牙列影像为1∶1.8等等。

    微距镜头上都有拍摄比例的指示,同时有相应拍摄距离的提示,应用这些提示信息可以获得拍摄范围准确的临床影像(图3、4)。

图3:微距镜头上的显示窗口

图4:拍摄比例与拍摄距离

    如前所述,口腔临床摄影应采用全手动控制的曝光模式,但每一套曝光参数都只在一个特定的拍摄距离下拍摄才能达到最适宜的曝光量,即每一套曝光参数都对应着一个拍摄距离;同时由于微距镜头的拍摄距离和拍摄比例也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曝光参数和拍摄比例也是一一对应的。针对不同的相机,相同拍摄比例下拍摄参数会有所不同。通过摸索可以确定具体器材在各个比例下的曝光参数,之后将其作为固定的拍摄参数,即可形成个性化的标准化操作标准,使每次拍摄都可以获得曝光适宜的临床影像。

4、对焦方式

    每一套拍摄参数都是和一个准确的拍摄距离对应的,因此在拍摄时需要准确的找到这个距离,才能保证曝光适宜、构图准确。

    具体的操作方法应该是机身和镜头都调整到手动对焦模式,拍摄时根据拍摄需要首先换算为对应的拍摄比例,之后根据拍摄比例确定并调整一系列的曝光参数──光圈、快门速度、闪光灯强度,同时根据拍摄比例换算出对应的拍摄距离,将相机置于近似这个距离的位置上,再前后微调相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直到物体完全清晰,按下快门。

    这种拍摄方法在其他摄影领域应用极少,其最大优势是能够同时保证构图范围的标准化和曝光量的标准化,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摄影方法。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在对焦过程中旋转镜头的对焦环,否则拍摄比例就会发生变化,这样会造成拍摄构图范围的变化;而变化了的拍摄距离与预先设定的曝光参数也是不适应的,因此同时造成影像曝光量的不准确。

    自动对焦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口腔临床摄影对象颜色相对均一,不利于自动对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自动对焦过程必然伴随拍摄比例、拍摄距离的改变,以及和曝光参数之间的不匹配,最终造成构图范围和曝光量两方面的不准确。

5、后期处理与科学性

    后期处理是常规数码摄影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设计思想、创造理念都可以在后期处理过程中体现在作品中,有些拍摄出来很普通的素材再经过高超的后期处理后可以称为非常吸引人的作品。

    但是,临床影像首先是一种科学资料,其科学性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在拍摄口腔临床影像时,要努力拍摄构图规范、曝光量适宜的影像,努力减少对后期调整、修改的依赖。

    由于拍摄条件和拍摄技术所限,临床上拍摄出构图、曝光量完全准确的影响并不容易,因此很少量的调整是允许的,比如轻微旋转、裁切等等,但调整程度必须很小,否则还是会对构图产生影响。明暗度调整、整体色调调整等对于影像来说并不会明显影响其科学性,因此这类调整也是允许的,但经过这些调整的影像很难达到非常规范的颜色、曝光效果。局部修改、替换等处理会直接影响影像的真实性、科学性,是不允许进行的处理形式。

    总之,对于口腔临床摄影来说,掌握正确的拍摄技术、拍摄方法、努力拍摄规范的影像是最重要的,要尽量避免对临床影像进行后期处理。拍摄者应该时刻牢记,好的影像是拍出来的,不是后期修出来的。未经任何处理的原始文件是最具有科学性的,需要认真保护,即使对影像资料进行了允许范围内的调整、修改,也必须保留原始文件,以备证实资料的客观真实性。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