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儿童龋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18-11-5 10:11  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贾松菠 孙同正 刘海鹏 李姗姗 张丽娟 杨芳 阅读量:29752

    龋病是低龄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也是危害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三大重点防治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儿童龋病发病率高居儿童疾病的首位,是居于发病率第2位哮喘的5倍。低龄儿童龋病指<6岁的乳牙列≥1的龋失补牙面数,其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主要归因于牙齿表面上的糖和微生物在一定时间下的相互作用,以及饮食习惯,口腔健康行为,家庭的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龋病的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之下,更具体地了解低龄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将近年来有关低龄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行一综述。

    1.遗传因素

    龋齿通常被认为是受环境和行为等危险因素威胁所发生,会带来咀嚼功能丧失,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经济损失等,而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等往往无法阻止疾病的进程。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龋齿的发生已被证明可以由遗传因素诱发,Bretz等亦证明遗传因素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基因作被假设为研究成人及儿童龋病的候选基因,Olszowski等发现MBL2基因的多样性与龋病的发展进程相关。Gerreth等研究显示ENAM基因与低龄儿童龋病易感性的rs12640848标记之间的强关联性,ENAM基因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的存在可能是儿童龋病的重要预测的因子。然而或许是因为大多数调查的样本数量较少,取样的限制程度等,研究结果多样。有学者在捷克取样未能证明ENAM基因的多样性与龋病之间的关联性,这是由于尚未达成对低龄儿童龋病遗传因素的共识。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在识别常见遗传基因变异与几种常见疾病之间的关系上取得了成功,虽然进展缓慢,尚无全基因组统计学意义的关联,但是其出现为口腔基因组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解决低龄儿童龋病基因组学的知识空白,有学者通过用唾液中纯化的DNA对大约24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证明了低龄儿童龋病进行基因组学研究的可行性。

    2.环境因素

    饮食如高糖食物、细菌如链球菌这些因素会导致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生。然而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童龋病同样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1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父母的饮食行为,对儿童口腔健康态度和儿童患龋率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但证实和儿童口腔健康相关。在维护口腔健康方面,父母应该在儿童面前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母亲的影响更为深远。Pinto-Sarmento等对843名年龄在3~5岁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中发现,儿童龋病患病率与母亲的教育时间≤8年有显著相关性。Hashim等研究证实,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家庭成员龋病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高学历母亲的家庭中的儿童龋病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学历家庭。认知程度高对口腔健康的保健重视程度更好,从而起到督促儿童注意口腔卫生的作用。对于单亲家庭,研究表明其也是低龄儿童龋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与整体家庭收入和对儿童监管力度下降有关,而非家庭压力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良好的喂养习惯对建立一个长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减少儿童龋病的发生至关重要。Palmer等研究认为夜间喂养与重症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无龋组中84%的儿童没有夜间进食的习惯。Slabsinskinene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儿童龋病的患病率高,其夜间喂养次数也越多。Mitrakul等研究亦证实,尤其是在睡觉时吃甜食的频率与儿童患龋率相关。对于喂养方式如奶瓶、母乳喂养,有学者认为应作为一项患龋危险因素作对比,然而其他研究者并未发现两者对于龋病影响的差异。父母所选择的食物类型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年幼的孩子在食物方面没有自己的选择,通常依赖父母来选择其所吃食物。相比于从其他渠道接受的饮食习惯,如电视上、学校里等,儿童更容易受父母的影响。

    Mehta等研究同样表明父母选择食物的喜好与方式影响着儿童的饮食行为模式与口腔健康。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儿童时期认知能力差,模仿能力强,而儿童和父母的相处时间更长,更容易受父母习惯影响。

    2.2社会环境

    口腔疾病对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健康与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大,但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有显著影响;儿童生活和成长环境是影响儿童健康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龋齿预防保健工作在全球各国家不平等性十分显著,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地区不平等的对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中的弱势群体,儿童的营养不良是造成低龄儿童龋病的常见原因。可能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的经济地位有关。除此之外,社会文化差异、地区的稳定性也与低龄儿童龋病相关。Hooley等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成员对知识的获取能力也越强,越能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儿童的口腔健康意识。

    另有学者也证明社会经济地位可间接通过提高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而影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Boycey等研究也发现,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龋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要承担更多的生活的压力,更易产生不良情绪。尤其是身为母亲的女性,更易产生焦虑情绪。国外的一项研究,使用适用负荷(allostatic load)指数表示母亲所承受的精神压力,研究者们发现指数不低于2者,其家庭儿童更易患龋。

    3.致龋微生物

    许多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与低龄儿童龋病发生有关。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含量与低龄儿童龋病有关。Parisotto等发现乳酸杆菌的含量与3~4岁的儿童患龋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除变形链球菌与乳酸杆菌之外,低龄儿童龋病的口腔中也经常会发现白色念珠菌。

    3.1变形链球菌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是革兰阳性厌氧球菌,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优势菌,人类口腔的主要致龋菌。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变形链球菌与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生相关。Parisotto等所进行回顾性研究亦指出变形链球菌的数量是低龄儿童龋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指标。这可能与细菌在牙齿表面的粘附作用有关。有学者认为变形链球菌的定值时间可能影响龋病的严重程度,其对39名2~4岁儿童进行纵向研究观察,发现2岁之后检出变形链球菌的儿童龋指数要大于2岁之前。

    3.2乳酸杆菌

    乳酸杆菌(Lactobacilli,LB)为革兰阳性菌,常呈杆状或球状有着较强的产酸耐酸能力,能使菌斑pH值下降到5.0以下,也能在pH值低于5.0的培养基上生长。乳酸杆菌在口腔中定植部位很广,但数量较少。乳酸杆菌在龋病的病变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Guo等对唾液致龋的风险因素作回顾性研究发现,在龋损发生的早期,乳酸杆菌并不附着于牙面上致龋,而是在龋病发生后期,在龋坏深层促进龋损的发展。曾有学者通过测定唾液中乳杆菌数量来预测龋病的发展趋势,在高龋儿童患者中,乳酸杆菌检出率较高。

    但有学者利用qPCR实验研究65颗龋坏牙齿的牙本质发现在牙本质龋坏前阶段乳酸杆菌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变化。并认为各菌落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会影响乳酸杆菌在龋病中的表现。最近有研究者发现益生菌乳酸菌对细菌生物膜的组成有影响,摄入益生菌乳酸菌可能也是一种有效的防龋方法。

    3.3白色念珠菌

    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也称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真菌类微生物,耐寒不耐热,嗜酸不嗜碱,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口腔、肠道和阴道黏膜上的条件致病菌。它可以侵入牙本质小管并分泌酸性物质促进牙釉质脱矿。这种真菌具有粘附羟基磷灰石(HAP)基质的能力,并通过释放钙离子溶解HAP晶体。很多学者均在低龄儿童龋病的口腔中检测出了念珠菌的存在。

    Klinke等研究表明白色念珠菌可以适应高酸性环境,产生高浓度的有机酸,主要是乙酸和丙酮酸。Falsetta等通过动物实验模拟儿童急性龋,发现变形链球菌与白色念珠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促进临床龋坏的发生发展。白色念珠菌产生的丙酮酸相比变形链球菌所产生的乳酸可以更有效降低内环境pH值,在龋病后期起加速破坏牙体的作用。

    3.4其他菌属

    近年研究表明,除变形链球菌、乳酸菌、念珠菌外,其他菌属也与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生有关。如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放线菌(Actinomyces)、韦荣球菌(Veillonella)以及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等。有学者发现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可预测健康或疾病的状态,重症婴幼儿龋的口腔菌群组成明显不同于健康儿童。Tanner等通过使用微阵列芯片分析(microarray analysis)等方法比较了普氏菌(Prevotella)在重症低龄儿童龋和无龋儿童间的患病率。Ling等通过采用高通量454焦磷酸测序和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唾液微生物技术,发现了高龋儿童口腔中的普氏菌(Prevotella)含量远高于无龋儿童。低龄儿童龋病受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多因素影响,但许多因素与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生仍然存在争议,尚待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可作为低龄儿童龋病的风险评估标准,针对不同的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其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 陆美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