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4-6-4 14:06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作者:龚涛 郑欣 周学东 阅读量:24204

   人类唾液是一种口腔内自然分泌的混合性生物体液,主要由三大唾液腺分泌,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健康成年人每天产生唾液量约为0.5~1.5 L(流速约0.5 mL/min),唾液的流量受各种因素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如性别、年龄、情绪、食物和昼夜节律等。唾液是无色无味偏微酸性的低渗胶体(pH6.0~7.0),水分占99%,固体成分仅占1%,其主要包括食物残渣、有机物、矿物盐和蛋白质等。

    研究发现,唾液含有大量血浆物质,但它们在唾液中的含量很低,如有机物、电解质(钠、钾、磷酸盐、微量元素等)、免疫球蛋白、蛋白质和酶等。这些发现提示从唾液中寻找全身疾病的重要标志物,在疾病早期预测、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1.唾液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优势

    肿瘤是人类重大疾病,更是主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全世界约有1 000万人死于癌症。它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每六人中就有一人死亡,约50%的癌症在确诊时处于晚期。癌症或癌前病变的早期检测有利于早期干预,以减缓或预防癌症的发展。除了借助特殊设备进行筛查,血清肿瘤标志物筛查也是一种常见的单癌种或多癌种筛查方式,通常是以侵入性方式采集血液,并分析血清的肿瘤标志物。

    唾液被喻为“身体的镜子”,蕴含丰富的物质资源,包含血清中的大部分物质,其主要是通过细胞间隙或跨细胞途径从血液进入唾液。唾液肿瘤标志物筛查作为一种潜在的血清筛查替代方法,其优势在于:①非侵入性,如无须采血;②采样操作简便;③安全无痛;④成本低;⑤方便储存和运输;⑥易于获取大量样本,可长时间跟踪检测。

    基于上述优势,唾液筛查成为检测肿瘤标志物较为理想的方式,尤其在肿瘤的阶段性监测和筛查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常见肿瘤唾液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全身肿瘤的早期筛查、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策略。

    2.唾液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可能是肿瘤细胞特定的基因或其产物,也可能是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共有的基因或其产物,但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它们在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唾液包含丰富的物质信息,既有来源于唾液近端接触部位所分泌的,也有来自远端疾病组织循环而来的,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等。

    2.1 口腔癌

    头颈部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主要以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OSCC)为主,近20年来OSCC患者5年生存率不超过50%。口腔视诊是当前口腔癌筛查的主要方式,该方式既不能区分正常黏膜组织是否发生癌前病变,也不能分辨癌前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传统切取活检仍然是口腔癌诊断的金标准,但也具有创伤性和潜在的并发症。

    唾液与口腔癌病灶直接接触,唾液可能含有大量口腔癌的物质信息,这为口腔癌筛查和诊断提供重要线索。通过现代鉴定技术分析口腔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唾液组成,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唾液组成存在巨大差异,主要包括DNA、RNA、蛋白质和微生物,如前者DNA表现为肿瘤抑制基因突变(p53),微卫星改变,启动子甲基化异常,线粒体DNA突变,含肿瘤相关病毒DNA。

    由于唾液多肽或蛋白在口腔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常作为口腔癌检测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收集台湾地区唾液样本(包括健康组96例、低危组103例、高危组130例和OSCC组131例),YU等利用质谱和分类回归树鉴定出一组蛋白肿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 MMP1),激肽原1(kininogen1, KNG1),膜联蛋白A2(annexin A2, ANXA2)和热休克蛋白家族A5(heat shock protein family A member 5,HSPA5),且在另一组检测样本(106例)中用它们区分O S C C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高达87.5%和80.5%,因此在OSCC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次,CD59、防御素-1和过氧化氢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均为90%和80%;虽然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在OSCC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和80.4%,但在其他很多恶性肿瘤中CEA也会升高,因此CEA和上述其他标志物联合应用对OSCC的预测较有意义。通过对口腔癌患者唾液转录组分析发现,OSCC患者唾液中部分小RNA显著上调,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8和组蛋白3.3(H3 histonefamily 3A, H3F3A),提示存在口腔癌发生的潜在风险。

    微生物感染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致病因素之一,某些疾病的发生常伴有微生物菌群的紊乱,如口腔癌组织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微生物丰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提示某些微生物的聚集可能是口腔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唾液具有易于收集、非侵入性、成本低等优势,唾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可能是初筛OSCC危险因素最好的方式。当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标志物还需要通过大量临床样本进行验证,以便寻找更为精确的标志物预测口腔癌的发生。

    2.2 肺癌

    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排名第一,5年生存率约4%~17%,约占全球肿瘤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是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对肺癌患者(42例)和正常人(74例)唾液进行转录组分析,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蛋白 I(cyclin I, CCN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 FGF 1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底物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ubstrate2, FRS2)和乳腺癌雌激素调控蛋白(growth regulation by estrogen in breast cancer 1, GREB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75%和82.81%。

    当前肺癌血清检测标志物主要有CA125、CA19-9、CEA等,其缺点是灵敏度(22%~76%)和特异度(40.5%~85.3%)均较低,肺癌唾液标志物诊断将有望弥补血清标志物诊断的不足。基于唾液蛋白组分析发现肺癌患者(26例)比健康人群(26例)的触珠蛋白(haptoglobin)、锌α2糖蛋白(zinc-alpha-2-glycoprotein, ZAG)和钙网蛋白(calreticulin)的表达水平上升,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和92.3%,期望这些异常表达的分子可作为筛查或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对肺癌组和对照组的唾液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在多处波数位的峰强较正常人有所下降,而这些峰主要为蛋白质和核酸,表明肺癌患者唾液中这些成分的含量较正常人偏少,揭示了唾液SERS用于诊断肺癌的潜力。

    2.3 胰腺癌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领域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全球癌症致死率排名第四,5年生存率仅为3%~5%。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生物标志物和早期检测工具,几乎所有胰腺癌患者都会发生肿瘤转移或死亡。因此,亟须在胰腺癌早期作出筛查、诊断和分类,以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时机,降低死亡率。研究表明CEA和CA125不仅在胰腺癌患者唾液中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升高,而且它们在唾液中的平均浓度也显著高于血清中的浓度。

    此外,二者除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2.31%)和特异度(84.62%),还发现预后生存期较短的患者中二者的浓度也相对较高,这也体现出C E A和CA125具有较好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通过对胰腺癌患者唾液转录组学分析,相比正常人群(42例),胰腺癌患者(42例)唾液中Kirsten 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KRAS)、甲基-CpG 结合域蛋白3样2(methyl-CpG binding domain protein 3 like 2, MBD3L2)、顶体小泡蛋白1(acrosomal vesicle protein 1, ACRV1)和多萜醇磷酸甘露糖基转移酶亚基1(dolichol-phosphate mannosyl transferase subunit 1,DPM1)的 mRNA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分别为90.0%和95.0%。通过qRT-PCR和芯片技术分析发现,多个miRNA在胰腺癌患者唾液中表达上调,灵敏度和特异度普遍较高。

    口腔微生物与胰腺癌发生密切相关,相对于健康人群,胰腺癌患者唾液有31种细菌数量增加,25种减少,其中长奈瑟菌和缓症链球菌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82.1%。

    此外,胰腺癌患者唾液中存在低丰度长奈瑟氏菌以及纤毛菌属与卟啉单胞菌属比例较高的现象,进一步表明菌群变化可能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前兆或结果。研究发现胰腺癌小鼠唾液中7 种基因转录产物(Apbb1ip,Aspn,BCO31781,Daf2,Foxp1,Gng2和Incenp)表达显著上升,同时它们存在于唾液、血清和Panc02细胞系来源的外泌体中且其表达几乎均显著上调。相反,抑制胰腺癌外泌体合成可破坏唾液中胰腺癌标志物形成,这或许解释了唾液中胰腺癌标志物存在的原因并暗示外泌体在标志物远端运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4 胃癌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癌症相关死亡人数中排名第三。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而胃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期或晚期,因此早期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采用串联质谱标签系统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人员在鉴定胃癌患者唾液生物标志物时发现48个蛋白在健康组(40例)和胃癌患者组(40例)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达,其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cystatin B, CSTB)、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TPI1)和恶性脑肿瘤1(deleted in malignant brain tumors 1 protein, DMBT1)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也进一步得到验证,同时这3种生物标志物联合使用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达85%和80%。

    此外,研究发现胃癌患者(61例)唾液中丝氨酸肽酶抑制因子Kazal 7型(serine peptidase inhibitor Kazal type 7,SPINK7)、周膜蛋白(periplakin,PPL)和信号素4B(semaphorin 4B,SEMA4B)的mRNA和2个miRNA(miR140-5p和miR301a)的表达量相比健康人群(31例)明显下降,而且唾液中5个RNA联合检测极大地提高了胃癌预测的准确度。

    以上标志物不同于当前胃癌常见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CA72-4、CA19-9等),体现了唾液检测的独特性,暗示在唾液中检测胃癌相关标志物有望作为一种辅助验证手段。近年临床研究发现微生物(尤其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在我国临床研究中发现Hp的感染率大约在60%~80%,Hp的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口腔Hp感染不仅与胃Hp感染呈正相关,而且口腔Hp感染患者的胃中Hp难以清除。因此,唾液Hp检测很大程度上能够预警胃癌的发生。

    2.5 乳腺癌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同时经常转移至远端器官,如肝、肺、脑。据WHO资料统计,乳腺癌全球新增病例数及发病率正逐年上升,预计在2040年增至3 020万。因此,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传统的X射线扫描灵敏度并不理想,因此乳腺癌标志物的鉴定工作也在逐渐增加。通过对乳腺癌患者(10例)和正常人(10例)唾液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8个mRNA和1个CA6蛋白标志物被鉴定,利用qPCR和定量蛋白质免疫印迹在30例乳腺癌患者和63例正常人群中再次验证了它们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高达83%和97%。

    此外,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血清和唾液中CA15-3含量呈正相关,目前主要用于监测乳腺癌转移。基于SERS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33例乳腺癌前病变和31例纤维化乳腺癌)和正常人(33例)的唾液标志物,研究发现CA15-3作为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7%和88.66%。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唾液进行代谢物质谱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正常人,乳腺癌患者唾液中5种小分子浓度明显偏高,这些小分子可能作为潜在的乳腺癌标记物,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2.6 其他肿瘤

    卵巢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第3位,其致死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CA125作为卵巢癌的首选标志物,研究发现血清中CA125含量与唾液中的含量呈正相关。1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唾液和血清CA125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1.3%和93.8%,但患者血清CA125检测的假阳性率高于唾液,推测唾液CA125含量分析更能准确预测卵巢癌发生。

    唾液腺肿瘤作为口腔癌的分支,研究发现唾液腺肿瘤组织中瘦素表达量高于健康的腮腺组织,暗示唾液瘦素可能作为唾液腺肿瘤的潜在标志物。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的第3大常见癌症,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诱因。

    研究显示,相比健康人群,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和唾液中miR-21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血浆中miR-21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和85%,而在唾液中分别为97%和91%,暗示唾液miR-21含量分析更能准确预测结直肠癌的发生。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口腔来源的具核梭杆菌可定植于结直肠的癌组织部位,并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暗示检测唾液中具核梭杆菌含量可预测结直肠癌发生的可能性。

    3.应用前景和展望

    唾液组学是一种用于研究唾液成分的技术,主要借助现代组学手段进行物质鉴定,包括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微生物组等,对寻找疾病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具有重要意义,对疾病的早期筛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肿瘤防治的关键是早期预测和早期干预,迫切需要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筛选方法。

    唾液作为早期癌症检测器,蕴含丰富的物质信息,相较于血液检测,唾液有明显优势,如操作简单、非侵入性等,在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和价值。尽管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某些唾液标志物关系密切,但口腔环境复杂多变,标志物含量等易受影响,找到“真正的”唾液生物标志物仍然是一个挑战,还需要在大量样本中进行验证与评估。因此,我们将继续拓展唾液相关知识,建立多学科交叉体系开发唾液诊断技术,逐步构建唾液诊断平台,寻找更加精准的肿瘤预警标志物,为实现口腔和全身疾病的精准医疗提供新策略。

编辑: KQ88新闻网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