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甲酸缺乏对体外鼠磨牙牙胚冠部形态发生的影响

2006-11-1 14:11  来源: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作者:韩建国 阅读量:2662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甲酸对体外鼠磨牙牙胚冠部形态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RPMI 1640半固态培养基,根据成分不同,培养基分为三组:含枸橼醛的培养基、含枸橼醛和维甲酸的培养基以及空白对照。将16d胎龄的鼠胎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分别置于RPMI 1640无血清半固态培养基表面培养6d,每48h更换培养基1次。结果:在含枸橼醛的培养基和空白培养基,牙胚未形成正常的牙乳头尖,颈环上皮位置表浅;在含枸橼醛和维甲酸的培养基,牙胚形成正常的牙乳头尖,颈环上皮增殖明显。结论:维甲酸缺乏妨碍了牙胚冠部正常形态的发生。

  维甲酸是维生素A在体内代谢的主要产物,是胚胎发育不可缺少的成分,与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组织形态发生有密切关系。牙齿发育异常是临床上常见的牙体疾病,与遗传、妊娠期间营养成分缺乏有关。本实验采用了小鼠磨牙牙胚体外培养模型,用枸橼醛阻断牙胚组织的内源性维甲酸合成,探讨维甲酸缺乏对牙胚冠部形态发生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所用小鼠为湖北医学科学院提供的昆明小鼠。小鼠胎龄以交配后次日见到阴道栓的时间为0d。将胎龄为16d的昆明小鼠断颈处死,浸入750ml/L酒精中消毒15s。取胎鼠下颌骨,于解剖显微镜下分离下颌第一磨牙牙胚。所用培养基为RPMI?1640无血清半固态培养基,基本成分包括青霉素500U/L,链霉素50mg/L,维生素C 200mg/L,Hepes 20mmol/L,5g/L琼脂。根据培养基中枸橼醛(Sigma)和维甲酸(Sigma;全反式)的成分不同,将培养基分为3组:
  ①单纯枸橼醛(1μmol/L)
  ②枸橼醛(1μmol/L)+维甲酸(5×10-7mol/L)
  ③空白
  培养基制备:用乙醇将维甲酸稀释至5×10-4mol/L;用蒸馏水将枸橼醛稀释至1mmol/L。在相应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的1mmol/L枸橼醛和5×10-4mol/L维甲酸,并预热至40℃左右,再与45℃的30g/L琼脂(Sigma)混合均匀,使相应培养基中含1μmol/L枸橼醛和5×10-7mol/L维甲酸。向培养液中加入琼脂之前,单纯枸橼醛组和空白组均加入相应体积的乙醇,使三组培养基中乙醇含量相同。
  培养方法和标本制作:将分离的牙胚分别置于不同的培养基表面,于37℃、含50ml/L CO2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2d后,更换无枸橼醛的培养基,培养基中其它成分不变,每48h更换培养基1次,共培养6d。培养结束后分别将牙胚置于Bourn\'s固定液中固定8h,PBS洗30min,再用含少量饱和碳酸锂溶液的700ml/L酒精洗涤,直至牙胚的黄颜色全部褪去。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5μm厚度连续切片,苏木素染色,显微镜观察。
  
2 结果
  16d胎龄的鼠胎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处于帽状期晚期,成釉器分为三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和外釉上皮层,颈环位置表浅,无明显的牙乳头尖形成(图1)。


94-1.gif (7995 bytes)

  图1 16d胎龄的鼠胎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培养开始前处于帽状期,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交汇形成颈环(l) (e:成釉器;p:牙乳头)

  培养6d后,在含有相同成分的培养基上,牙胚形态相似;在含有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牙胚形态均有明显差异。与培养开始之前相比,牙胚在空白培养基上形成明显的牙乳头尖,但颈环上皮的位置与培养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图2)。在含枸橼醛的培养基上,培养6d后牙胚虽有牙乳头尖形成,但不如空白组牙胚的牙乳头尖显著;颈环上皮的位置和空白组相似,与培养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图3)。在含枸橼醛和维甲酸的培养基上,牙胚培养6d后不仅形成高耸的牙乳头尖,颈环上皮也明显增殖,牙胚由帽状期发育至钟状期(图4)。


94-2.gif (4775 bytes)  
94-2.gif (4775 bytes)  94-4.gif (5024 bytes)

图2 培养6d后,在空白对照培养基上形成明显的牙乳头尖(↑所示),但颈环上皮的位置与培养前比无明显变化 (e:成釉器)                     
图3 培养6d后,在含枸橼醛的培养基上牙胚虽有牙乳头尖(↑所示)形成,但形态不明显;颈环上皮的位置与培养前相似
(e:成釉器)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