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疾病治疗中氟的使用

2006-2-20 10:02  来源:
作者:胡冰 阅读量:1707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于许多口腔疾病的治疗手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的口腔卫生工作者认为:人们应每半年左右进行一次口腔卫生护理。其主要内容包括:龈上菌斑、牙石的去除;已修复的牙齿的缺损及继发龋的修补。在每次复诊时,每个患者通常都要进行多次的修补。在这种半年一次的复诊中,通常都会使用到氟。那时,对儿童与成人患者的处理方式尚不如现在这般界线分明。因此,在人们步入老年,牙齿依旧会因龋坏或是牙周病而缺失。在老年人中间,佩戴全口总义齿亦很常见的。

  现代牙科医学的观念随着牙科疾病病因学研究的进展而有很大的转变。由于基础和临床医学已确认了一些可以引起龋齿和牙周病的特异性微生物,因此,在牙科领域已广泛采用抗生素和根管疗法等来治疗疾病。对于牙周病,巳广泛采用超声波洁治器来去除龈上和龈下牙石。牙科美容学也已显得愈来愈重要,临床上多种复合树脂已应用于包括功能咬合面在内的多种部位。另外,符合牙根形态的种植体也已应用于临床。在以上这些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恐怕是氟的广泛使用。氟的使用对于口腔疾病特别是龋齿的预防具有特殊的功效。

  斯文·爱立克·哈姆波等的《临床牙周病学》一书中阐述到"各种牙周手术,包括根面平整术,都可导致根面的暴露,这也许是导致根面牙本质龋的最主要原因。在牙周手术后,可常规使用氟溶液对根面进行处理。"这一提法显然过于泛泛,有人会问:是否所有牙本质暴露的情况都应使用氟制剂呢?但有一例动物实验支持在任何牙本质及牙骨质暴露的情况下使用氟。

  而De Jong等的研究却对常规用氟提出了异议。他们通过离体试验证明,使用氟会影响到牙本质和牙本质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他们发现:氟的使用对牙本质层纤维细胞的附着和再附着有抑制作用,因而断定:在牙周手术和洁治后应避免使用氟制剂。以上所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很可能在临床实际中误导牙科医师采用对牙周软硬组织有损害的治疗方式。

  氟与牙周组织的健康

  虽然系统地使用氟制剂可防龋已是公认的事实,但其在减少牙周疾病的发病率和减轻牙周疾病的患病程度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考证。已有证据表明,氟化钠对一些微生物可产生抵抗作用。但很少的几例对高氟与低氟地区的对比性研究却表明,饮用氟化水对牙周及牙龈健康并无作用。

  阿立松等就此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在该项研究中,患者每2到12个月复诊一次,对菌斑控制和氟制剂的使用进行评估。患者每次复诊时都进行氟制剂的治疗。结果发现:这些处理有效地降低了龋病发病率并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牙周附着组织的丧失。类似的一例旨在研究牙齿保健与根面龋的关系的实验证明以上结论。但后者对氟在其中的作用却只是泛泛而论。因此,应对口腔卫生保健中单一使用氟制剂对牙周组织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每天单一使用0·02%的氟化钠溶液可增进牙周组织的附着水平。基于这项研究结果,有的牙科医师建议患有破坏性牙周疾病的患者自行使用氟化钠溶液来作为牙周手术的替代方案。也有研究发现,自行或由牙科医师使用氟制剂可在产生抗菌斑作用的同时对开龈产生不利的影响。但,似乎含有钠和胺的氟制剂的类似作用要相对轻微一些。在对牙周患病区域使用1.64%的氟化钠凝胶6-10周后,牙龈的炎症明显缓解,而龈下微生物亦有显著减少。另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对进行性牙周病患者行1.64%浓度的氟化钠凝胶灌注几周后,龈下微生物如产黑色素类杆菌的数目明显减少。

  氟制剂的防龋原理

  许多临床和教科书都表明了氟的重要性。这些主要表现在其对釉质表面的作用,釉质中氟成分的增加可以预防龋齿,抵抗酸对其的侵蚀。临床及离体实验也都证明了日常饮用氟化水和使用含氟牙膏可有效地对抗根面龋。但是,氟在预防根面龋中的作用机制一直不甚清楚。使用含氟牙膏可使根面龋的发病率降低65%。虽然有关的信息尚不充分,但巳有的报道表明,常规的氟制剂如:氟化钠、APF等均可预防根面龋。动物实验表明,使用氟制剂可使根面龋的发病率降低40-76%。

  将氟输送至龈下部位

  在最近的研究中,Rams等发明了一种可将抗菌制剂输送到牙周袋中的设备。这种设备的作用原理与将氟制剂输送到牙周袋中的原理相似。简而言之,抗菌制剂无法渗透至牙周袋中是其无法起到作用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应用氟制剂的目的是治疗牙本质过敏,则可以不管其是否进入牙周袋,而如果以预防根面龋为目的,则正好相反。这是因为,暴露于牙周袋中的牙本质有游离龈作为阻碍隔绝外界环境,因而外部环境的刺激对其作用不大。而牙本质过敏时牙本质是完全暴露的。即使原发性的根面龋一般不会发生在牙周袋中,由于龈上龋坏有向龈下发展的趋势,因而在临床上使氟制剂进入牙周袋全层对于抗龋是必要的。

  常规的氟制剂的使用方法可使其进入牙周袋全深的50%。而在带有橡皮头的器械协助下可使其进入的深度增加至80%。有研究表明:每日使用0·02%的氟化钠溶液进行牙周灌注可减低牙周袋的深度并可减少牙龈出血现象,同时也发现,该疗法可减少牙齿敏感和根面龋的发生。其它的氟制剂及凝胶也可获得类似的结果。其它可使氟进入牙周袋的方式还有使用糊剂、粉剂以及纤维等。然而许多患者由于不能掌握正确的方式而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氟制剂的功用。因而就要求每次复诊时应由专业人员代为进行。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也可减少氟中毒现象。通过超声波洁治器可将氟制剂输送至牙周袋全层。

  将氟输送至暴露的牙本质和牙骨质

  目前最为流行的牙本质过敏的牙齿-神经因素是流体动力学学说。该学说认为牙本质小管与牙齿的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联系,并认为,牙齿外环境中的温度、压力等的变化可破传导至牙齿的神经丛内。在进行洁治或根面平整术后,由于牙石和部分牙骨质的去除,经常会继发牙本质过敏症。不同患者的严重程度不同,一段时间后,牙齿会针对其产生修复性牙本质。考虑到牙周手术后患者对牙本质过敏的抱怨会影响到治疗的质量,因此牙科医师需要尽力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可对患有高度牙本质敏感症的患者使用氟制剂。可在治疗后或是麻醉药药效消失后立即判断是否需要使用之。通常情况下,牙科医师会建议患者使用含氟牙膏来治疗牙本质过敏。该类牙膏中含有氟化钠或是硝酸钾,其中后者对牙本质过敏的治疗效果似乎更好。此外,牙膏中的添加剂还包括:SrAc2F,KCL/MFP或是NaMFP。汉森等进行了相关的体内试验,他们发现使用一种含氟的洞漆和一种光固化玻璃离子的试验组比不使用氟制剂的对照组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克耐特等进行了牙本质过敏和氟制剂关系的体外试验。他们猜测关闭暴露的牙本质小管可减少牙本质过敏的发生。他们还发现,使用过锐的刮匙可增加牙本质小管的暴露情况,而使用光固化树脂对关闭牙本质小管收效甚微。同时他们也发现:使用氟制剂无法关闭牙本质小管。

  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使用含氟洞漆或是玻璃离子与使用手工器械)对减少牙本质过敏的功效是很难相互比较的。汉森等获得的体内研究结果似乎更为可信。

  牙周洁治与根面平整术后应用氟制剂的利与弊

  许多学者对在行牙周洁治手术和根面平整手术后立即应用有机和无机制剂进行了研究。在以上手术后,往往会残留有牙石、污染的牙骨质和龈上菌斑。当牙根表面上述物质被清理干净时,可获得很好的成纤维细胞游移与附着效果。

  低PH值的作用。通常在临床上对根面进行洁治后再用枸椽酸或是氟制剂进行处理,以去除污染层。酸性溶液可选择性去除根面上的矿物质,将根面暴露于牙周韧带---结缔组织纤维结构中。这允许牙周胶原纤维进入牙本质和牙骨质的空隙中。彼达鲁等在对手术中使用纤维连接蛋白溶液进行的研究发现:牙本质的轻微脱矿可促进上皮的附着和生长。另外,对牙本质进行酸处理可减少长结合上皮的形成,并可促进新的结缔组织附着和胶原纤维组织与牙骨质之间的连接。

  在牙周手术时实现矿化物---结缔组织界面是否有利尚需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这种界面会影响到上皮的龈向生长。另外一些研究却发现:成纤维细胞趋向于向矿物质表面移动并于其上产生新的胶原纤维组分。由于以上研究所应用的研究模型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认为其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人体。临床医师更愿意恢复牙周组织的原始状况,但是夸大上皮的龈向生长会导致长结合上皮的形成,虽然长结合上皮的形成在临床上短期内的效果还较为满意,但其远期疗效不住。

  中性PH值的作用:通常可选择时,中性PH值溶液进行酸蚀处理。泊罗姆罗夫等认为在使用酸性溶液去除牙根表面的污染层会对暴露的牙周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他们还认为应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根面进行处理。EDTA可在去除根面污染层的同时不刺激牙周组织。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对牙根面的处理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在体外试验中,德·琼等发现,氟化钠、APF等对成纤维细胞的附着和再附着有抑制作用,因而他们并不主张对每一例患者在术后均使用氟制剂。

  鉴于并没有太多的证据表明应在牙周手术后使用氟制剂,因而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主要的治疗目的是恢复缺失的上皮附着,则应该避免使用氟制剂,而如果目的是减少牙本质过敏,则应使用氟制剂。如果治疗目的是降低根面龋的发病率,则应在上皮附着建立后再使用氟制剂。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关于对根面进行机械处理后进行化学处理的作用以及对牙周组织在类似治疗后的愈合能力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需要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更多的离休试验。

  最新的对组织分化与形成进行的组织学水平上的研究发现:有些大分子物质如骨形成蛋白可在诱导牙本质、牙骨质和牙周韧带的形成,这些大分子蛋白有望在今后代替化学物质成为牙周术后处理的良好制剂。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