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固定性药疹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2007-6-4 16:06  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李建成 阅读量:887

  提 要 本文报道了18例口腔颌面部固定性药疹(FDE)病例,并应用4种鼠抗入白细胞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cAb),采用标记的链霉亲合素生物素技术(LSAB)对其中10例患者急性期皮损内浸润的T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进行标记。发现病损区内真皮中上部血管周围浸润的细胞中70%~80%为T细胞,其中CD4+细胞和CD8+细胞数量大致相同,细胞外移以CD8+细胞为主,此外还有约15%B细胞。提示CD4+/CD8+细胞在介导固定性药疹的炎症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口腔颌面  固定性药疹  免疫酶技术  LSAB法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FDE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0~55岁,初发者3例,复发者15例,主要致敏药物Co-SMZ、去痛片、感冒清。单纯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者6例,余伴有外生殖器、躯干、四肢病损。病损初见为红斑,以后逐渐肿胀,其上可出现水疱。水疱可自行吸收;如水疱破裂,可出现糜烂、溃疡、愈合后有色素沉着。部分患者病损表面形成痂皮,以后痂皮逐渐脱落、愈合。患者自觉局部烧灼感、麻木感、肿胀感。溃烂者局部疼痛。
  标本来源
  在局麻下对10例自愿者用6mm环钻、取活体组织,每份标本分成二块,一块用OCT复合物包埋,立即放入液氮中再移至-70℃处保存,另一块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作常规组织病理学诊断,正常皮肤对照5块。
  试剂
  四种鼠抗人白细胞抗原的McAb,其中全T、CD4,全B为Vector公司生产,CD8由北京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生产,使用浓度分别为1∶100、1∶50、1∶50、1∶10。
  方法
  ①冰冻切片经0.1%戊二醛PBS液固定2分钟,吹风机冷风吹干;②滴加1%小牛血清,室温孵育20分钟;③倾去多余的小牛血清,分别滴加上述4种McAb,室温1小时;④滴加生物素标记的马抗鼠抗血清(1∶200),室温30分钟;⑤滴加辣根过氧化物标记的链霉亲合素(1∶300),室温30分钟;⑥显色液(0.01M pH7.4PBS液50ml,DAB 25mg,30%H2O215ml)显色约3~7分钟;⑦苏木素复杂,甘油明胶封片,光镜下观察。以上每一步骤之间均用0.01M pH7.4 BPBS洗3次,每次3分钟。实验的同时用PBS代替第一抗体作阴性对照。

结 果

  组织病理:
  10例标本光镜下所见基本一致。表皮细胞内外水肿,表皮上部单个角化不良细胞,点片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细胞外移。表皮中常有胞浆嗜酸性、胞核固缩的变性细胞。真皮乳头水肿,可见噬黑素细胞,真皮中上部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中性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符合FDE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
  经LSAB技术标记后,切片内阳性细胞呈棕褐色。在真皮中上部血管周围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中70~80%为T细胞,其中CD4+细胞(图1)和CD8+(图2),在数量上大致相等。细胞外移以CD8+细胞占多数。B细胞(图3)约占浸润细胞的15%。

图1、2 在真皮中上血管周围浸润的单个核细胞中70~80%为T细胞,其中CD4+细胞(图1)和CD8+(图2)在数量上大致相等
图3 B细胞约占浸润细胞的15%

讨 论

  FDE属于药物性皮炎,过去称为固定性红斑。有用药史及潜伏期,初次用药多在5~20天内发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损为红至暗红色斑,圆或椭圆形,发炎剧烈可起大疱;愈合后留紫黑色斑。再次服药,原处复发,并可增多和扩大〔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FDE患者急性期病患处真皮中上层血管周围有T细胞浸润,占所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70~80%。其中CD4+细胞和CD8+细胞在数量上大致相等。CD8+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其它炎性皮肤病变〔3~5〕。在细胞外移中,主要也是CD8+细胞。表明CD8+细胞在FDE急性期可能起重要作用。同时,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总数也明显增高,CD4+、CD8+细胞、IgG和IgM也较正常人升高〔6〕。Theodorids〔7〕报道,在激发FDE后48小时血中IgG、IgA上升,并在病损消退3周才恢复正常,说明在此期间机体免疫功能增强。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