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Ⅰ号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口腔白斑的临床观察

2007-6-19 11:06  来源:上海口腔医学
作者:朱群强 阅读量:1224

【摘 要】 目的 利用中药Ⅰ号联合转移因子治疗口腔白斑。方法 40例口腔白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Ⅰ号联合转移因子治疗组20例,除口服中药Ⅰ外,于腋窝淋巴干注射转移因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西药对症处理。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60.5%,对照组有效率为65%,无1例治愈,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中药Ⅰ号联合转移因子对口腔白斑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白斑;治疗;转移因子;中草药

  口腔白斑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亦无特殊 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对口腔白斑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表明[1],患者的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口腔粘膜对白斑的易感性是发病的主要基础,而 吸烟、机械刺激和白色念珠菌感染是发病的条件。虽然口腔白斑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但疗效差别较大。如何治愈口腔白斑,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2]。我科自1990年以来,采用中药Ⅰ号结合转移因子治疗20例口腔白斑,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病例构成: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9岁。对照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0岁。两组在治疗前后均做病理切片检查和血清球蛋白测定。治疗后随访观察1~5a。

2 方法
  中药Ⅰ号方剂的组成 茅根20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丹参15g,鸡血藤15g,藿香15g,红花15g,桃仁15g,黄连6g,车前草20g,黄基藤4g,黄精5g,葛根15g,炙甘草6g,鱼腥草20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服2~3次。一般3个月为一疗程,重症者可延长1~2个疗程。先注射转移因子,3个月后,病情未取得好转者口服中药Ⅰ号,同时接受转移因子注射。转移因子每次2mg,腋窝淋巴干和病灶内注射交叉进行。
  对照组按目前常规进行处理,如去除口腔内不良修复体,拔除口腔内残根、多余牙,磨改牙齿的锐利边缘,嘱患者戒烟、酒,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如Vit A、Vit C),和左旋咪唑等。4例 病人接受白斑切除,2例病人接受冷冻治疗,疗效欠佳。治疗完成后,进行疗效统计分析(χ2检验)
  疗效评价 当病人病情痊愈或好转后,即进行病理切片复查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评价疗效。
  评定标准 痊愈:无自觉症状,白纹消失,病理切片示粘膜组织无过角化、角化不良和上皮增厚,无炎性细胞浸润,颗粒层细胞连接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白纹消退2/3以上,病理切片示粘膜组织小部分角化不良,细胞连接较为松驰,但基底膜延续性较好;有效:症状有所减轻, 白纹消退2/3以下病理切片示粘膜组织小部分过角化,上皮增厚,有少数炎性细胞浸润,基底细胞增殖,核较大,细胞器较发达;无效:治疗前后其症状和病变无变化者。
  凡评价为痊愈者,血清免疫学指标均达正常。

3 结果
  治疗组20例,经口服中药Ⅰ号和腋窝淋巴干及病灶内注射转移因子治疗3~4个疗程,少数患者连续治疗2年以上。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3例痊愈,5例显效,2例有效。对照组20例治疗半年后,13例有效,7例无效。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病理学指标见表1和表2。

表1 口腔白斑治疗组治疗前后Ig、C3转化率比较
Tab.1 Ig and C3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例数IgG
(g/L,f6.gif (85 bytes)±s)
IgA
(g/L,f6.gif (85 bytes)±s)
IgM
(g/L,f6.gif (85 bytes)±s)
C3
(f6.gif (85 bytes) ±s)
治疗前2015.70±4.471.80±0.501.66±0.35 1.82±0.35
治疗后2011.63±4.211.36±0.481.29±0.2 71.48±0.33
P值 <0.01<0.01<0.01<0.01

  注: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

表2 口腔白斑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病理学指标 比较
Tab.2 Comparision of pathological parameters between two groups pre and post treatment

 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n%n%n%n%
治疗组201360.5522.5217.500
对照组20000013651365
P值  <0.01 <0.01 <0.01 <0.01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