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地鼠颊囊癌前病变癌变的综合监测研究

2007-9-24 16:09  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作者:王文梅 阅读量:1130

金黄地鼠颊囊癌前病变癌变的综合监测研究
——DNA、SPF、AgNOR、PCNA及APO的研究

  提 要 目的 评价DNA含量(DI)、倍体、S期细胞比例(SPF)、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凋亡指数(APO)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癌变监测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免疫组化等方法对DMBA致地鼠颊囊粘膜癌前病变及癌变过程中的DNA含量、倍体、SPF、AgNOR及APO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在Ⅰ—Ⅳ组间(Ⅰ组为正常颊囊粘膜、Ⅱ组为上皮单纯增生、Ⅲ组为上皮异常增生、Ⅳ组为癌肿组)DNA含量、异倍体出现率、SPF、AgNOR计数及PCNA表达依次递增;APO指数随Ⅰ—Ⅲ组依次升高,Ⅳ组时下降。多元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方程,回代判别准确率为90%。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综合监测为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癌变的细胞动力学的动态规律的观察提供有益的资料,并对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癌前病变及其癌变将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癌前状态  监测

材料和方法

  1.动物模型建立
  动物来源:选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叙利亚雄性金黄地鼠30只,鼠龄5~8周,体重80~100g,普通合格级。以全价营养颗粒饲料饲养,在空气流通、室温18~26℃,相对湿度75~80%条件下饲养,每笼5只。
  分组:30只地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不作任何处理,2只于实验开始时,3只于实验结束时处死取材;实验组:25只,根据DMBA涂布周数又分3周组、6周组、9周组、12周组及涂布6周后观察12周组。
  模型建立:实验组用0.5%DMBA丙酮液于地鼠双侧颊中央涂抹,每周3次,定期取材,标本部分送常规病检及免疫组化检测,部分送流式细胞仪检测。
  2.DNA含量、倍体、SPF、AgNOR、PCNA、APO检测
  常规病检: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后按WHO(1978年)标准诊断分类。
  FCM检测:新鲜标本用机械法制成单细胞悬液,再固定、染色。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为FACSCalibur的FCM进行单参数DNA含量定量分析,微机控制程序自动获取10000个细胞/样品,用ModFitLT程序分析细胞DNA含量。
  AgNOR检测:AgNOR银染根据Ploton改良的石蜡切片染色方法。计数及分型方法依照1995年第五届全国临床细胞学会议讨论通过的修改后的标准方案。
  PCNA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一步法),特异性抗体为DAKO—PCNA,微波处理〔1〕。
  3.统计学处理:
  各组测定值不呈正态分布,差别显著性用秩和检验。多元逐步判别采用多类Bays判别法。计算机软件:Statisticaloanalysis system。

结果

1.光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图1~6):

图1 单纯上皮增生 免疫组化一步法示PCNA 10×40

图2 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免疫组化一步法示PCNA 10×10

图3 鳞癌 免疫组化一步法示PCNA 10×40

图4 单纯上皮增生 银染法示AgNOR 10×100


图5 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银染法示AgNOR 10×100


图6 鳞癌 银染法示AgNOR 10×100

  DMBA涂布3周时,9侧颊囊为单纯增生,1侧为异常增生;涂布6周时3侧为单纯增生,7侧为异常增生;涂布9周时7侧为异常增生,9侧为癌症;涂布12周时,1侧为异常增生,9侧为癌症;涂布6周观察至12周时,2侧为异常增生,8侧为癌症。

  2.DNA、SPF、AgNOR、PCNA及APO检测结果。
  2.1FCM检测结果示:
  癌肿组异倍体检出率最高为70%(14/20),DNA含量最高,与其它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2)。SPF的增加在异常增生组达到顶峰,其与正常粘膜组、单纯增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癌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PO在异常增生组增加显著,与其它三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癌肿组APO下降,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1)。

表1 四组各种指标测量结果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