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与根面龋关系的研究

2015-12-7 14:12  来源:口腔医学纵横 2008-4-29 15:57:14
作者:徐静舒 阅读量:6017


[摘要] 目的:分析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与根面龋的关系。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MS和BYS对30例根面龋中的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定量研究。结果:放线菌的检出率100%,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93.33%,放线菌在数量上(CFU)占绝对优势,与变形链球菌数量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支持放线菌是根面龋优势菌的观点。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放线菌; 根面龋

  根面龋是老年口腔常见、多发病,牙根暴露后,口腔内多种细菌在根部牙骨质上定居,形成菌斑,其中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1]。有的学者报道[2,3]变形链球菌是根面龋优势菌,放线菌次之。有的学者报道[4]放线菌是根面龋的优势菌。为了研究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与根面龋的关系,故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根面龋中的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进行培养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根面龋患者30名,男15名,女15名,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7.72岁,无系统疾病,近一月未服用抗生素,半年内未服用激素和免疫制剂。
  2. 采样和培养:
  参照刘正[2]方法,用生理盐水冲洗所采样本的根面,隔湿、消毒,用无菌尖锐挖匙取样本,放在预先还原的硫乙醇酸钠传送培养基内,超声分散30秒后连续稀释至10-5。取各稀释液50μl分别接种于MSMS(变形链球菌计数用),BYS(放线菌计数用)培养器上。在37℃、90%N2、10%CO2的环境中培养(变形链球菌48小时,放线菌72小时)。
  3. 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的鉴别:
  根据菌落形态挑取MS培养基上的各种菌落,接种于TTY液体培养基中,在37℃、90%N2、10%CO2的环境中培养24小时后按 Mikkelsen的生化试验设计,做甘露醇、菊糖、棉子糖、七叶苷和胞外多糖等试验,鉴定出变链菌,虽菌落形态类似而生化反应不符者均未计数。
  根据放线菌的形态在BYS培养基上挑取菌落做革氏染色涂片,经镜检确认为放线菌后,做葡萄糖、乳糖、蔗糖、阿拉伯糖硝酸还原实验,以证实之。最后对30-300CFU的平板计数变形链球菌、放线菌。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两样本几何均数比较的 t 检验来进行处理。

结 果

  1. 在30例根面龋中,放线菌的检出率100%,变链菌93.33%。
  2. 根面龋内变链菌和放线菌CFU的统计学分析(见附表)。

附表 变链菌和放线菌在根面龋内细菌数

x t P值
变链菌 5.4389±0.3118 40.55 P<0.01
放线菌 5.9096±0.1553
 

  由表一可见在根面龋中,放线菌与变形链球菌相比呈极显著差异(P<0.01)。放线菌为根面龋主要优势菌,而变形链球菌之。
讨 论


  根面龋致病菌的研究,早期研究着重在放线菌,认为该菌与根面龋发生、发展相关,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放线菌引起根面菌龋。80年代中后期,变形链球菌在根面龋中的作用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结果都在报告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与根面龋的关系,结果不尽相同。Ozaki(1994)采用免疫组化法定量分析,认为放线菌是根面龋优势菌(约占细菌总数的10%左右),根龋深层含量更高;Houte等(1994)对9例根面龋牙本质进行细菌学研究,结果也支持和强调了此观点;Beighton等(1995)的研究发现,在根龋的感染牙本质中存在的细菌主要是以放线菌为主的革兰氏阳性多形性杆菌。本研究结果支持Ozaki等、Houte等、Beighton等的观点。
  Keltjens等(1987)对根面龋软化牙本质细菌学研究指出,感染牙本质中优势菌为链球菌,而放线菌次之。刘正等[2](1989)对32名釉质龋和牙骨质龋的主要菌丛研究结果,无论釉质龋或牙骨龋中,链球菌均为菌丛中的主要细菌,特别是变链菌数明显高于其它细菌,放线菌无论在釉质龋或牙骨质龋中所占的百分比均低于变链菌。
  由于各位学者采样技术 ,培养基和培养环境各有不同,得出的根面龋细菌组成不完全一致,但放线菌、变链菌在根面龋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数学者公认的。本研究资料中有两例未检出变链菌,可能与取样深浅部位和根面龋的活动程度有关,浅层时变链菌数量相对较多,越接近深层,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减少,而放线菌数量相对较多,根面龋活动性强,变形链球菌检出率高,数量越多,它与龋的进展密切相关;而放线菌与龋坏进展无相关性。一般认为变链菌主要与初始龋的发生有关,根面龋损层次不同,龋活动程度不同,其细菌组成均有所不同,它是一个连续破坏过程,致病菌组成及作用也有一定连续性和顺序性。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