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变牙面出现氧化还原电位(Eh)机理的研究

1970-1-1 08:01  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5-23 17:08:00
作者:黄力子 阅读量:2312

  提 要 目的 探讨龋变牙面出现氧化还原电位(Eh)的机理。方法 实验1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龋变组织及唾液中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2利用牙齿表面电位测试仪测出龋变牙面Eh后,分别在龋洞内滴入0.5ml生理盐水和SOD生理盐水稀释液,观察二者对Eh的影响。结果 实验1发现龋变组织内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含量高于该患者唾液近100倍;实验2发现龋洞内滴入SOD生理盐水稀释液后,其Eh迅速由负向正转化。说明SOD清除龋洞内自由基可减小Eh负电位。结论 龋变牙面出现Eh负电位与龋变组织内含有高浓度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有关,自由基的未配对的电子是形成Eh负电位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龋病  氧化还原电位(Eh) 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  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

  1987~1990年作者在临床上发现龋变牙面相对于同一患牙的正常牙面经常表现为负电位〔1〕,即出现负的氧化还原电位(Eh)。这一客观事实此后反复由王成龙、阎鹏等证实〔2,3〕。根据这一临床事实,结合现代电化学理论和口腔医学有关文献,1990年作者黄力子(在全国第二届龋病研究讨论会上)提出了“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的新假说〔4,5〕,1996年唐林、黄力子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在离体人牙上制成了深达牙本质的电化学人工龋模型〔6,7〕,证实了电化学的阳极氧化作用对牙齿确有脱矿破坏的电化学腐蚀作用。1997年李振钢证实电化学人工龋的脱矿量与通过电解池的电量成正比,符合电化学的法拉第定律〔8〕。为进一步证实新假说。同年王成龙发现:当在临床上去除龋洞内的龋变组织后,龋变牙面的Eh负电位立即消失,证明生物电来源于龋变组织〔9〕。本实验旨在证实龋变组织内可能存在的自由基是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

材料和方法
  1.主要仪器和试剂
  牙齿表面电位测试仪(第四军医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研制〔1〕)。
  发光光度计(DG 3030型,华东电子管厂)
  Luminol液(0.1mmol/L,第四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制备)
  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甘肃夏河生物制剂厂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1mg/ml)
  2.病例选择
  临床选择有龋洞但无牙髓炎症状,检查无穿髓点的患者34例,不计年龄、性别。
  3.实验方法
  实验1选择19例患者,每例选1个龋洞。先用牙齿表面电位测试仪测试,全部Eh为负电位。然后从龋洞内取出龋变组织,1/10000分析天平称重后用生理盐水按10%比例稀释,匀浆,1000 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6小时内进行加Luminol或加SOD+Luminol两种实验,分别测定两种实验的发光强度。以相同方法测定同一患者的唾液作为对照,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2选择15例患者,每例选1个龋洞。先用牙齿表面电位测试仪测试,待获得10个连续稳定的数据,取其均数作为对照值后,不间断测量,先在龋洞内滴入0.05ml(1滴)生理盐水,测量10个连续数据作均数。此后,再在龋洞内滴入0.05mlSOD生理盐水稀释液,测量10个连续数据作均数。对获得的3组数值进行方差分析。

结 果
  1.实验1得出19例患者的实验组(龋变组织)和对照组(唾液)的发光值和SOD的抑制发光值,说明龋变组织和唾液中均含有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但含量不同。龋变组织加入SOD后,绝大部分发光值被抑制,说明它含有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量大;而唾液加入SOD后,只有部分发光值被抑制,说明它含有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量小,具体结果(表1、2)。

表1 加SOD对两组发光值的影响

组别对 照 组对 照 组
t0401.gif (899 bytes)tpt0401.gif (899 bytes)tp
L组
SOD+L组
17.40±28.262.47<0.050.26±0.162.75<0.01
1.77±1.910.13±0.04

表2 两组抑制发光值的比较

单位:发光值/(s.mg)

组别t0401.gif (899 bytes)*tp
实验组15.64±26.852.09<0.05
对照组0.17±0.17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编辑: 姚红祥

网友评论